作业标题 :校本研修成果提交要求 作业周期 : 2016-12-02 — 2017-03-31
作业要求 :
各位学员:
大家好!“提升工程培训”为省级专项培训,包含:56学时网络研修+24学时基于网络校本研修,两部分都完成后方可视为完成此项培训任务。请各位参训教师务必于2017年3月31日24点前提交校本研修成果,请在以下两种成果类型中选择一种进行提交,提交后由工作坊坊主进行审核。
成果1: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形式),提交时需附上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等辅助材料。
【说明】各校、各学科组应要求不低于20%的参训教师提交成果1,小学科至少提交1份,具体由学校、学科组长统筹安排。
一、课堂实录
1. 课程时长:必须是完整的一堂课,每课时长应在35~45分钟之间。在视频的后期制作中,应编辑删除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2. 录像要求:视频要保证图像清晰,能够清楚地呈现师生活动;画面无抖动、无倾斜、无变形;白平衡准确,曝光适当。 用摄像机附带麦克风或专用麦克风采集声音,保证教师和学生发言的录音清楚无杂音。
3. 后期制作要求:1、片头时长不超过5秒,应包括:课程名称、年级、上/下册、版本、主讲教师工作单位和姓名等。片尾包括录制时间、制作单位等信息。2、视频文件要求(1)稳定性:视频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CTL同步控制信号必须连续: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2)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3)课堂实录视频的格式为H.264+AAC编码的MP4文件。(4)视频码流率:码流为0.5~1Mbps,如上传的视频内容编码率低于0.5Mbps,则码率不变,转码为H.264+ACC编码的MP4文件。 (5)视频分辨率要求达到720*576以上。 (6)视频大小不能超过500M。
注意:课堂实录请不要以附件形式上传,平台可以直接提交视频后观看。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以文字或者表格的形式呈现,与课堂实录视频内容同步,不少于500字。
三、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以PPT呈现形式,与课堂实录视频内容同步。内容要求突出重点,有逻辑性,体现课堂的主要脉络,形式要注意图文并茂,简单明了。
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具体内容以文字呈现,与课堂实录视频内容同步,不少于200字,目的通过课堂实践和课后反思促进教学改进。
教学反思报告、研修总结、教学课件具体内容以文字、PPT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至少提交1份内容,文字内容不少于500字。
注意:所有文字和PPT内容排版要求整洁、美观,避免出现字体大小混乱、排版参差不齐,防止出现错别字以及语句不通的情况。不要出现具体的时间日期、教师联系方式(如:电话、邮箱)等内容。
成果2: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反思报告、研修总结、教学课件等(word或ppt形式)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提交者:学员谢少中 所属单位:东埔中学社区 提交时间: 2017-03-06 09:52:06 浏览数( 0 )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
一、 教学设计思路:
气体摩尔体积是中学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理论性强, 很抽象,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难点,学好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对于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从以下三方面让学生建立起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1、从整体到部分:从对1mol不同状态物质体积的研究,得出决定物质体积的三个微观因素,采用对比的方法推出固体、液体、气体物质体积的决定因素不同。从而拿出气体物质的体积作为本节的研究对象。
2、从现象到本质:在学生明确了气体体积的决定因素有两个时,便提出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逐步分析,而后抓住本质去理解问题。即让学生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然后又用本质去推导可能出现的现象的思想方法和分析方法。
3、从特殊到一般:通过上述分析后,得出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即当温度和压强确定后,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就是定值,只要粒子数确定,即体积确定。从而引出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时让学生明确:22.4L是0oC、101kPa时1mol气体所占的体积,若换成其它温度、压强, 1mol气体的体积就会发生改变。所以,它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一个特例。这样的推理过程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前一节宏观的“桥头”是质量,这节课是气体体积,由于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所以学生会觉得理解困难。教材的电解水实验教形象地给出体积和物质的量的关系,计算表格可以真实地反映相同粒子数的不同物质的体积大小。对于微观理解,教材上是直接解释,课堂上通过模型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2.学情分析
在知识方面:摩尔质量的学习使得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有一定的体会和认识;学生能够用物质的质量、密度来计算物质的体积;对气体分子间距离大,能够压缩,而固、液体不能压缩有所了解。在能力方面:高一的孩子们具有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小组交流合作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学生的不足:分析问题的习惯没有养成、方法比较单一、能力很有限;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认识不够深刻,对已经学过的两个公式还不能灵活应用;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继续培养。
三、教学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同时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设计符合自己学生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②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说出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③能进行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判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气体摩尔体积;②通过制作模型和动画演示理解各因素如何。影响气体体积;③当堂达标检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进一步体会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②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立;影响气体体积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思维转化。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1.方法:问题导学引导小组内讨论。
2.手段:实验、模型、动画、多媒体等
教师行为 |
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板书引入】
【以旧带新问题一】大家根据摩尔质量的知识从理论上试着说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ppt上给出 摩尔质量的相关知识。
【问题二】评价学生回答,并从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引出新问题。
【师】引导学生对课前计算结果和课上的实验的观察。
【ppt展示】计算和实验的结论。同温同压时,l mol的 气体——体积大,不同气体体积大致相同。 固、液体——体积小,不同物质体积各不相同。 对于气体,同温同压时:物质的量相同时体积也相同。 【问题三】为什么会有以上这样的结果?宏观表象的微观解释是什么? |
依据公式“温故”,再一次明确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同时考虑另外一个宏观物理量——体积。如何建立V与n 之间的关系呢?
想要“知新一”:什么是气体摩尔体积?依据老师提示展开思考和讨论。
小组代表说出讨论结果,并互相改正、补充。
想要“知新二”:l mol气体的体积是多少?
①观察课前对l mol物质体积的计算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通过课前对电解一定量水得到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比,结合课堂上对实验的观察,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代表说出讨论结果,并互相改正、补充。
想要知新三:为什么在同温同压时,相同物质的量的不同气体,体积却大致不同? |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已有知识学习,让学生在心理上降低本节课的难度。
通过两种宏观手段得出结论,带领学生解决他们在本节课最关注的问题。 |
【板书讲解】依据学生总结板书,并做适当讲解。 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①粒子数目(相同) ②紧密排列时取决于粒子大小(固体和液体) ③离子间距离很大时取决于粒子间距(气体)并及时强调,气体分子间距离取决于外界的温度和压强,所以才会出 现,分子数相同(即物质的量相同)时体积也相同。
【板书】气体摩尔体积 O℃,101kPa(标准状况),l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即此时,气体摩尔体积Vm=22.4 L。
【师】提示学生从微观粒子角度考虑,并将模型中的小球换成大小不一的,进行展示。 【师】指导学生进行当堂训练。 |
依据课前各组做的模型和老师展示的动画,小组内总结,从微观粒子角度考虑,决定体积的因素有哪些?
倾听,理解。
形成结论,并依据老师提示考虑,“任何气体”包括混合气体吗?
依据模型理解。
依据本节所学进行达标检测。 |
利用两种手段进人微观理解,突出微观量变的积累引起宏观的质变。
通过模型中大小不一的小球帮助学生理解相同条件下,不同气体的Vm相同的本 质原因。
以学定教的重要手段就是当堂训练。 |
决定物质体积的微观因素:
①粒子数目(相同)
②粒子大小(紧密排列时,即固、液体)
③粒子间距(间距很大时,即气体)取决于温度和压强0℃,101 k Pa(标准状况),l mol任何气体(包括混合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即此时,气体摩尔体积Vm=22.4L。
九、课后反思
1.坚持“以学定教”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帮助他们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在这节课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采用计算、实验,模型、动画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并始终强调符号的化学意义,确实在当堂达标检测中体现出良好的效果。
2.对于新知识。将大问题分割成层层递进的小问题,降低探究难度,一步步解决,这样,学生对于讨论、探究的目的很明确,容易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比如,在讨论第三个问题时,很多学生都热情高涨。
3.课堂上要组织学生尽量全部参与讨论,否则会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
我认为“以学定教”中的“学”,不仅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还应该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课堂上我们设计的探究、讨论、实验等一系列活动的最终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做课标要求的题目,所以要根据课标要求和“以学定教”的理念设计符合自己学生的当堂达标检测。这一点对于学困生来说相当重要,他们会觉得“我原来也能学会,这个也不难”,这样对他们重拾自信,燃起新的希望很关键。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就能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评语时间 :2017-03-15 15:30:53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