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2017年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20-12-17 2021-01-27

所属计划:2017年通识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作为一名教师,是否修己达人?请结合所学课程,谈谈您的学习感悟

要求:

 1.研修作业内容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2.请认真作答,支持原创,勿抄袭或下载,字数不少于500字;

 3. 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王媛

2017年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曹文艳    所属单位:朔城区南榆林乡联区    提交时间: 2021-01-21 11:24:12    浏览数( 0 ) 【举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

我国各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性、参与性、教育性、丰富性,也应该注意每一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否能够实现对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引领,是否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能够拓宽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原本就有包含当代大学应该形成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有利于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和人格修养的塑造,为大学生逐步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丰富了精神内容,拓宽了方法渠道。

(二)有助于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当前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少明确的建设评价标准。从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难以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文件多,期待多,活动多,目标多,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并不强,面临着形式大于内容,活动浮于表面,缺少深度,缺少延展性等问题。

(三)有助于抵御多元化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冲击

伴随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可以越来越便捷地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但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判断力、防范意识,增强对外来多元文化的有效识别,抵御外来文化通过输出文化产品等对我国青少年思想的侵蚀。

二、借用微信平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必要性

当下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以其便捷的媒介属性和便捷的社交聚合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使用,借助微信平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势在必行。

(一)微信沟通的即时性与互动性

不同于以往高校在进行思想文化传播教育时开展的课堂宣讲、班会讲座等传统模式,微信的使用打破了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便于学生更方便、快捷地接触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校园文化的最新动向。目前高校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包括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群体在内,都已开通并灵活使用微信。各高校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微信公众平台,最大可能得实现教师群体与学生平等的、即时的交流和分享,从而更高效得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

(二)微信对阅读习惯和渠道的改变

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拓宽了校内师生和校外大众了解高校校园文化的渠道,改变了距离对文化传播的制约。受众阅读不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了解校园文化动态。微信作为目前最常使用的手机移动App,借助微信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和校园文化信息发布时,能够使学生更容易认可和接受,可以更为方便得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传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一般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接收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容易受到包括来自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借助于微信平台,改变了传统的阅读和信息传播渠道,让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无处不在。

三、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现状

(一)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现状

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认识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重要性并着手推进,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大学生不能意识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传统文化缺乏学习、甚至于接触的兴趣。他们更多的精力愿意投入到像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啦啦操等时尚性和娱乐性强的活动中,对新鲜科技的兴趣度也大于传统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屈指可数、项目单一,大学生参与度不高。喜欢传统文化的学生可参与项目的选择种类不足,而已有的活动乏陈可新,缺少大众吸引力。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引导亦不足,参与渠道相对单一。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媒体尚未被高校很好的利用,没有作为舆论和文化的引导窗口来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很多高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还停留在师者讲学、悬挂海报横幅等传统做法,没有很好地利用当下流行新媒体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更好地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利用微信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面临的困难

高校工作人员对微信的应用水平亟待提高。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管理者还不能更好地将微信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的新形态对高校管理者应用推广微信等新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利用微信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时候,如果把关不严或者某些敏感信息被曲解传播,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传播,甚至升级为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当应用微信平台作为文化输出和学习平台时,很容易受到包括好友消息、朋友圈回复、游戏回归邀请等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中断,导致注意力转移。

四、基于微信平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线上推广体系

若要在高校充分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工作需要完善一个自上而下的微信平台应用体系,要求高校所有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者要形成共识。包括高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在内的各个行政部门及辅导员要全员开展微信平台运用的培训活动,使线下工作能够在微信平台上得到延续和更加的发挥,激发微信平台的应用优势,更好地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工作。

(二)加强微信“把关人”的塑造

所谓新媒体“把关人”就是指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经常给大家提供网络消息,同时发表的言论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想要更好地推进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研究,塑造微信“把关人”至关重要。针对当前高校的现状,微信“把关人”绝大多数由教师担任。这就要求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一定要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包括教师对信息的认识,对信息价值、信息教育价值的认识,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坚守信息道德等。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提升,任何技术硬件都是无用的,最终都会成为摆设。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运用新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帮助教师树立“服务”学生的职业理念。通过日常“积累新媒体资源、使用新媒体资源和创建新媒体资源”这由表层到深层的“三部曲”培训,有目标、有计划、有成果地提升自己,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装备”自己,有效地消除传统教师的“自卑感”,切实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只有具备优秀媒介素养的高校一线工作者才能更好地运用微信处理相关事务,将传统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与新媒体平台特性相结合,更好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三)微群和微信公众号的建立

根据不同目的建立主题不同的微群。基于大学生喜欢利用微信进行通信与沟通的特征,利用微群将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聚集起来,促进大学生通过微信进行深度学习交流,亦鼓励教师、辅导员等引导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鼓励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既可以在具有影响力的校级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微信推文,也可以在某些微信公众平台设置传统文化主题板块,甚至可以建立以推广中华优秀传统为主的校园微信公众平台。

(四)提高传统文化活动的多样性

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加大对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包括国学社、汉服社等社团的扶持力度,鼓励并辅导学生组建更多的相关社团,并协助该类社团做线上微信宣传推广;积极举办“国学达人挑战赛”“古诗词大赛”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比赛活动,活动内容跳出传统活动的设计形式,既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兼顾活动的趣味性;参与方式也突破以往传统文化相关的竞赛类活动线下报名方式,可以通过微信进行线上答题选拔。甚至可以推出微信小游戏,借助微信平台以游戏答题的方式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兴趣,从而加入相关活动行列。通过广泛的微信线上推广和创新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打响传统文化类社团的校园知名度甚至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传统文化类社团。新媒体环境下利用微信更好地拓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实施路径,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转型任重而道远,是需要我们继续深化研究的课题。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