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加强德育教育 做学生净化心灵的“守护者”

  发布者:王巍    所属单位:和平小学校    发布时间:2021-01-07    浏览数( -) 【举报】

加强德育教育 做学生净化心灵的“守护者”

摘要:当代教育实践家魏书生曾在一次讲座中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观望,更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愤慨,而应该在这个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如果真能这样,那他将感受到自己日夜生活在幸福之中”。

 

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新的使命,让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发起深思:“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日夜生活在幸福之中;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才能担得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一、 学校“育德”是教育的根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育德是教育的关键。

所谓育德就是在课程中通过教学对学生能够进行德育渗透与培养。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要求各中小学校“建立实现全员育人的具体制度,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工的育人责任,提高全员育人的自觉性”。

学校是学生的教育机构,往往课堂上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强化立德之本,把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品德情操,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推到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然而,活动的开展及活动形式的多样化通常注重的是宣传性,而不是实效性,很难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随着时代的步伐,对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育人制度越来越具体完整,育人目标也更加清晰明确,不再是以前的那种教育教学“两层皮”。要求各学科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走进书本,让德育走进课堂,让每位老师都是学生德育路上的“引路人”。

二、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实现教育的职责所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新时期,教育不缺乏高技能、高水平的教学技巧型教师,缺的是高素质、高品格、爱岗敬业、育人专业的智慧型教师。在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里,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念下,教师很容易失去自我,改变初衷,这就需要学校不断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激励每一位教师爱岗敬业,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当代有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观念仍停留在以往的退化状态中。没有科学的意识,教育将进入到一个误区当中。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对自己所担负的德育角色认知不够或以一种逃避无视的态度来对待,这就影响了德育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未来教育,首先就是要唤醒教师的德育意识,以更大的外部动力引导教师明确自身的育人责任,用更完善的制度推动教师的育人职责。

三、促德育工作常态化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强调要“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德育工作要贯彻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然走入到教改的前列,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召唤。学校德育工作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大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使学校常规管理具体化,建立师生间、家校间的交流合作,从而德育工作才具有实效性。

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掀起德育教育的浪花

   活动是一种体验,只有亲身感受,才能将道德法则根植于心中,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要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求发展、养成教育活动中促成长、传统教育活动中明事理”。对待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道德的认知是直观的、直接的,在培养他们道德情操上多用具体形象的人或事做标榜,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教育进行束缚,侧重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行为习惯养成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相反,高年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形成,他们对道德的认知就不能只停留在外部行为训练的层面,而要提升到懂规则讲法制的社会公共意识上来。在这个年龄段德育活动的设定要丰富具有挑战性,如:举行一场德育辩论赛,通过辩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判断力。

学校德育活动的设定要依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年龄规律,将各项活动跟重大节日、重要事件紧密结合,跟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努力挖掘符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良知,使活动更具教育性。

 


附件

  • 加强德育教育 做学生净化心灵的.docx  下载 预览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