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与学生互动

发布者:陈弢     发布时间:2016-10-24     浏览数:0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构建需要一定的教学理论作指导,我想,以下三点指导思想无疑是最能说明师生互动教学的特色,成为激活历史课堂的理论力证。

首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针对性原则。教学就其本质而言,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学习教材,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情感、智能等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居主体地位,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当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才能产生实效。因此,在师生互动教学中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从学生的学情(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特点等)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其次,遵循以发展为主旨,引导学生的创新原则。师生互动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多元化,即“三统一”:认知目标与能力目标的统一,智力与非智力的统一,生理与心理的统一;把教学的方法定位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第三,遵循以活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合作的灵活性原则。活动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活动、实践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因此,师生互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学习, 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增效益。

一、高中历史课堂交流互动的探索

(一)转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材中也设计了“学习活动主题活动课。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只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高一历史新教材以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了过去编年体式的教材,淡化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删掉了一些不适应现代要求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进行历史知识的梳理,使学生更为清晰地认知知识结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此外,还充分利用课后“阅读与思考栏目,把充分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倡导让学生自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增设综合探究课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在历史学习中,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我们就必须从“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教师用施教,不能仅满足于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还需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史学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并不断完善以历史专业知识为主体的跨学科知识体系,以适应新课程要求。
   (二)转变师生互动方式,创造“互动式”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是编剧、导演、主演集于一身,学生在课堂上充当的是“群众演员,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张嘴操纵着整个教学过程。而新的教学理念则要求老师不再担任主演,而仅仅作为导演,变填鸭式的简单灌输为引导,把更多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潜在的禀赋可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是,这种互动也要求历史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应有共同遵守的秩序规则
   (三)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明确师生的“双主体”定位 
   在教学关系中,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理探究结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吊学生胃口,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利用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历史活动课以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自主性地探究学习,十分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收集资料、阅读资料等一系列活动培养获取和处理有效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渗透世界近现代史教学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只作为选修,必会削弱本身的地位,因此如何在两难局面上 照顾学生的学习,是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虽然,这些内容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都已学过,但对初高中的要求深度、广度不同。中国古代史学生相对还熟悉点,但世界史内容他们是初三学的,由于初三升学压力,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好世界史的内容。所以,若在高中阶段学生不接受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就会出现严重脱节,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中国是世界一部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在高考综合科目考试中,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内容又是出题的“热门内容。所以,高中生掌握世界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内容,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这一点上,不能囿于大纲,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对高一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在给学生讲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时就不能单纯从中国国内历史的演变去考虑,而应将其置于世界历史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之中进行分析。新教材已注重到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认识。引言就很重要,教师要重视这些内容,用好这些内容,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教材,找出与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内容和结合点。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应具备的三点素质

     师生互动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正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的趋势,因此对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求教师以言激教,以情优教。

运用好语言情感,调度气氛是架起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桥梁,是最能直接表现教师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教师只有首先自身对历史学科充满热情,才能再去发现去创造。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把课堂激活,从语言上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外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学生并不情愿地听教师讲课,那么,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因此,对历史课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是对历史教师的一条“基本要求”。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但应该注意的是要目的明确,不能只追求教学生动形象、精彩热闹,而违背了运用教学艺术的宗旨;也不能刻意添加情感色彩甚至用低级趣味的语言刺激学生。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著名特级教师刘宗华说得好:“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 

2、需要教师宽容民主,善待学生。

教师应该成为师生互动中“平等中的首席” 。交流中,不要怕学生信马由缰,放纵思维,只要他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有一定的论据,就不要轻易给予其“错误”的评价,须知,课堂就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如果能经常不断地容忍、尊重学生的观点,使其产生“心理安全”就可以使学生抛弃胆怯和害羞,无须掩饰或隐藏自己的思想,自由地思维,自由地塑造自我,学生的潜能一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美国资深教育家梅里尔·哈明专为第一线教师而写的教学策略工具书《教学的革命》中谈到:“不管学生看上去是多么的不可救药,也一定要相信他们能够或马上就会取得显著进步。千万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谁也无法肯定他会在何时取得显著进步。人的潜力比我们绝大多数人所了解的要大得多,也可能超过他们自己所了解的。要相信潜力在任何一刻都会爆发。”  

3、要求教师尊重历史,科学教学

所谓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就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进行教学,要教给学生合乎历史真实的历史知识,要用正确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使学生学到准确的历史知识而不是错误的历史知识。马卡连柯说:被学生可能原谅教师的是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一语道破缺乏教学科学性的严重性。我想,在师生互动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为了求得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目的,本末倒置,有意歪曲一些史实和人物。不管课堂气氛多好,犯了科学性错误,这堂历史课就是不成功的。所以,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应是对历史老师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这一方面对历史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专业基础要求是相当高的。由于中学历史教师的工作特点和任务的原因,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层面有一定局限性。加之,随着历史学科领域内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新的史学观点和理论的提出,更要求历史教师进一步训练自己的内功,不断更新、发展专业基础知识 ,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第一步。教师不论学历多高、教龄多长,都要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历史教育与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在当代同时存在着纵向分支化和横向综合化的两种趋势,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不断吸收各种新知识,开拓视野,以适应当代历史教学的智能结构要求。总之,要激活课堂的源头恰在于历史教师自身积累的知识水准,唯有厚积,才能薄发

总结: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所以,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历史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