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实践研修成果要求截止时间:2016-10-24
  2. 作业要求:

    题目: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您或者小组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一节课,并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如没有拍摄设备,可用文字记录),课后根据实践情况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并完成教学实践反思,将修订后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教学课件(终稿)和课堂实录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提交至平台。

    作业要求:1、培训成果资源包至少包括三个作品:教学设计(含实践反思)、教学课件(PPT)和课堂实录,教学设计与PPT以附件形式上传,课堂实录从视频上传通道上传,请选择平台支持的视频格式。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课堂实录以视频格式为主,无录制设备也可用文字记录。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请务必于截止日期前提交作业,过期将无法补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实践研修成果要求

提交者:龚勇明     所属单位:建始县三里民族初级中学     提交时间:2016-10-08    浏览数:0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的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3.初步理解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历史价值观。理解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目前中华民族共有五十六民族,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

学生:没有

教师: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想互交融,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某些少数民族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虽说他们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也曾经或多或少地为中华民族做过贡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过程】

教师:什么是“民族融合”呢?

(出示PPT,让学生对民族融合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经过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在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相互影响和渗透,逐渐交融,趋向一致的过程,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在这个时期的民族融合中,有一个民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来猜一下,是那个民族呢?(出示PPT,让学生用猜迷语的形式,回答出这个少数民族) 

学生:鲜卑族

教师:下面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穿越时空,共同来了解一下鲜卑族的重要史实

(对本节课的内容分三部分进行,每一部分根据其内容拟定了一个简单的小标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建立家园──北魏的建立与统一(用PPT展示出这一小标题)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确鲜卑族建立政权的时间、政权名称、都城。统一北方的时间及地域。估计学生一分钟时间就可以完成。)

教师:用PPT展示几幅图片,包括少数民族内迁图,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胡床

(教师做简要说明,这地区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与交往中,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从而说明在当时“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为下面孝文帝改革做好铺垫)

教师:(连接语)尽管北魏凭借军事力量统一了黄河流域,然而北魏皇帝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历史课题,那就是草原民族的首领,怎样才能坐稳中原,要知道那是自古以来就比自己先进得多的汉族人生活的地区。为此,北魏的几代皇帝努力探索,成绩最为卓著的就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为了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更好的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

乔迁新居──孝文帝迁都洛阳(用PPT展示这一标题)

出示PPT──孝文帝“简介”

(让学生对孝文帝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教师:请问同学们,最初定都于平城,现在为什么要迁都呢?

学生:(思考状态)

教师:出示PPT,展示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

让学生从地图当中去分析说出“平城”作为都城的不利因素──偏北,不利于对中原的统治。)

学生:略

教师:继续出示PPT──有关平城的材料

(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中提到的平城做为都城的不利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平城偏北地寒,地形多山,气候干旱,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导致粮食产量非常有限。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

(根据上面的两张幻灯片可以简单解析,也可以不作解析,直接让学生总结归纳“迁都原因”。但不管怎样,都要对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回归课本,让学生在课本上把问题标注清楚。并给学生时间进行适当的巩固记忆,进行适当抽查)

教师:(连接语)孝文帝在完成迁都之后,为了更好的接受汉文化,稳固北魏的统治,他又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请同学们看

除旧改新──迁都后的汉化政策(用PPT出示小标题)

PPT出示六则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来得出孝文帝采取的一系列的汉化政策: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鲜卑族姓氏变革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丘穆陵

 

步六狐

 

材料四: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材料五:孝文帝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材料六:孝文帝时,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而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最后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进行总结归纳:共有7点。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注明确。可以用课本上的语言,也可以用“简要”说法。)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要做什么呢?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结合前面所学过的一些变革,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略

(在这个地方,多叫几个学生,应该会有许多学生能够回答出答案)

教师: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以巩固北魏的统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与补充)

教师:前面我们说过,在北魏皇帝当中,成绩最为卓著的就是孝文帝,那他的这次改革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请同学们看二则材料:

(出示PPT:材料一:南朝的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学生:交流讨论

(分小组进行,每四人一组,最后让各组各出一名代表回答)

教师: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让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

(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在课本上进行补充。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进行巩固记忆。)

教师:演示PPT

(根据PPT上的演示,简要说明一下三国两晋南北朝,让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基本了解即可

【小结】

学生:略(教师出示PPT,展示出小结内容,让学生根据展示内容对本课知识进行简要概括说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堂检测】

选择题

14世纪后,建立北魏政权的是A

A.鲜卑族 B.羌族 C.氐族 D.匈奴族

2.北魏孝文帝时,平城作为都城的不利因素已显而见之,为摆脱这些“不利因素”,他选择的最佳之地应该是C 

A.许昌 B.长安 C.洛阳 D.镐京

3.北魏孝文帝在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采取措施革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右图是某一同学整理的其措施要点,其中正确的有B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右图是“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这“胡人汉服”习俗,与下面那个历史人物的政策有关?B

A.商鞅 B.孝文帝 C.秦始皇 D.汉武帝

5.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D.使孝文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6.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C

A.符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D.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材料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2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6

语言,服饰,姓氏,婚姻,官制,律令,风俗等(这个题不只局限于这几个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思维点击】

(此题若课堂上有时间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发言,若是课堂上没时间,就让学生作为一个探究题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解决。)

孝文帝对于北方汉族来说是一个征服者,他为什么不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原汉族地区,却要向汉族学习,实施汉化政策呢?

1)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

2)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文化;

3)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比游牧文化更为先进,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根本原因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