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育才艺术

王义田 已在 2016-10-24 17:56 推荐!

发布者:陈绪义     所属单位:阳新县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2016-10-22    浏览数:0

新课改是在各地大力推广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的,而素质教育又是把德育教育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加以考量的。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成为新课改形式下一个崭新的话题。德育渗透是基于语文新课改的育人因素。事实上,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强调树魂立根、以生为本、育人为先,赋予了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更要避免人为地给语文带上一只更为沉重的镣铐,偏离文学的本源。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如何把握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艺术问题。

一、           吃透教材,科学地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因素。

就目前的教材内容而言,如果牵强附会的话,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挖掘出德育教育的内容,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那种挖掘很容易让课堂流于随意的情感宣泄,空洞的理论说教,从而让每一篇文章的作者板起了面孔,使文本中的人物离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从而偏离了语文教学本质。因而在这里强调“科学地挖掘”而非“努力地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因素是有必要的,这种必要性是建立在语文教学本质的基础之上的。所谓语文教学本质,首先,学校语文,特别是语言,是教育的起步。其次,语言是进行其它教育最基本的工具,一切教育都首先以语言为基本载体。再次,语言是人们社会化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媒介。最后,语文作为人类表达和交流的基本工具,还构成普遍意义上的长期(或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可喜的是,新课标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既重视了语文的基本技能培养,又强调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即倡导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新课标是从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整体推进的,充分揭示了文道统一的辨证关系。从目前新教材的编选上,许多课文既有着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也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以及对祖国爱的情感贯穿于作品中,这些教材的结合点为我们科学地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因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而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开始的,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经验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王国维说:"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语言美;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进而体验美,进入审美意境。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涌的结晶,语言不是无情物,作者写得动情,老师又教得动情,学生才会学得动情,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和物休戚与共,爱憎同俦,才能使学生透过字词句语的领悟,深入触摸作品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二、           结合新的教学模式,科学地进行德育渗透。

新的教学理念产生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逐步改变过去“满堂罐”的传统模

式,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语文教学而言,一方面在尊重文学本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同时注意联系不同学期教材中的德育相同点进行比较阅读。在高中第三册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中我们领略到一个大思想家的生命价值观。联系到曾经学过的高中第一册教材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打动人的,引导学生细心体味细节描写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方式之一。同样,文本中的德育因素也是可以通过品味细节,揣摩词句来领会的。《我与地坛》通过对母亲神态、行为、语言等细节描写将竭尽全力鼓舞儿子生活的勇气和自信深沉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我们深刻地领会的生命的意义以及母亲的伟大。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同样,德育感知也只有建立在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深邃主题的基础上,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加强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要允许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稍许独到的自我阐释、自我解读,做出自我的、合理的多元解读。在讲授苏轼的《石钟山记》时,学生抓住文中不起眼的“笑”进行发问,各自都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到,一切要从事实出发,不迷信,不轻信;要追求真理,应该不畏艰险,敢于冒险。

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

胡适先生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做到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作文教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导写作首先在于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在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           有效利用第二课堂,增加学生生活阅历和德育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作用,语文实践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

活动中学语文,可以帮助学生增加生活阅历和德育体验。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例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辩论赛、文学沙龙等,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实践,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倾听时代的步伐,关注社会民生的发展,使身心从有限的课本放飞到广阔的现实生活空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全面提升人文精神的素养。这样才能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加强实践体验,收到很好的课文学习能力迁移和德育感知的效果。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 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 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 生死观、  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为提高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 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语文教师这 源头必须活水常流,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灵活运用; 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画图!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