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说课稿

发布者:程时富     所属单位:阳新县经济开发区白杨中学     发布时间:2016-10-18    浏览数:0

尊敬的各位老师调研员: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电阻》。在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电阻》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对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初步理解,是更好地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相关内容的必要基础。因此,电阻的学习将在物理电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参照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的定义、符号、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3)知道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阻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三 、说教法、学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重要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还要求物理课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动脑做实验,在观察,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激发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应用演示实验,将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同一电路,闭合开关后,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灯泡亮度的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同一电路中接入不同材料金属丝,灯泡的亮度会有变化呢?从而引出新课——《电阻》。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通过演示实验,小灯泡的亮度的变化是因为通过灯丝的电流大小发生变化,而电流发生变化是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而造成的。从而提出电阻的概念。

   新概念的得出后,顺其自然会介绍新概念在物理中的符号、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并将其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电阻,让学生了解电阻单位的大小。

  教师介绍在电路图中电阻的表示符号。

  3、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科学探究活动——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在前面的演示实验中,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却不同。这说明导体电阻的大小跟材料有关。教师提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除了材料还有那些?

  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猜想,例如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教师对学生进行诱导,例如,与车流对比,像道路的结构、道路的长度,道路的宽度都会影响车流的速度;设计并进行实验: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因素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器材,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交流与总结;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最后由教师得出结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教师对探究实验中所用的方法进行讲解,得出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强调该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

  电 阻

  一、电阻:

  1、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符号为R

  2、电阻的单位和换算

  电阻的单位:欧姆,符号为Ω;

  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影响因素: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