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

发布者:鲁敦辉     所属单位:阳新县附属学校     发布时间:2016-10-22    浏览数:0

教学目标:

1.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了解鲁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态度,并能说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2.能够了解先破后立、比喻论证的用法和作用

3.鉴赏和品味杂文幽默的语言风格,能够了解杂文的行文特点和语言风格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对“拿来主义”的内涵的理解

2.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运用

难点:

能理解文章为什么从“闭关锁国”说起,“送去主义”是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让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所以,在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让发对继承旧文化,发对吸收外国文化,主张“全盘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       鲁迅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了解杂文文体。介绍杂文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根据文体特点去研究和赏析。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了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三.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们,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基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造。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四.题解

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五.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争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第一部分(1-4小段):揭露批评“拿来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揭示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让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六.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那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态度?

讨论,明确:这一局话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 5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崛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前文《读书人是幸福让》中,也运用了类比这一艺术手法,结合这篇课文,谈谈类比的运用,也就文中的例句来帮助理解。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一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2.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提问: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来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时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一类事物(送一点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有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3.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每句话的内容。

明确: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1)这一段共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明确:一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二、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四、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五、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七.总结全文,加以深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让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简介,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屑器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们,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一、先破后立,破立结合:二、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三、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八。结语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七十多个年头,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这样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更好的运用“拿来主义”。针对我们所面对的熟悉的文化现象,思索追问,解疑答惑,这才是我们学习本文的终极意义。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