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

发布者:刘高友     所属单位:阳新县附属学校     发布时间:2016-10-22    浏览数: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理清文本思路,体会议论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5、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体会文中语言的深层含义。

、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提问:有人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

19426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19411021日这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德国纳粹的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暴行。“亲爱的爸爸妈妈”就是孩子们最后一声呼唤。孩子们本来有金色的童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强盗为了灭种,竟把他们斩尽杀绝,由此告诉我们,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我们要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着重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21日,成千上万的人会来到一个叫做克拉库耶伐次的地方举行这么一个悼念活动——悼念半个世纪前,被德国法西斯在一天之内残杀的300个孩子。这个悼念活动的场面如何?那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是怎样的?我们将在文中找到答案。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记叙散文《亲爱的爸爸妈妈》。(板书课题)

(二)揭题解题

1、作者简介: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沦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

2塞尔维亚

南斯拉夫的成员共和国。在国境北部,包括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两个自治省,面积884万平方公里。人口9779(1991),主要是塞尔维亚人。首府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经济最集中地区。工业以有色冶金、机械、化学、纺织和食品加工等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是甜菜、向日葵、葡萄和牲畜的重要产区。

(三)识记重点字词

1、注音:杀戮()悼念(dào)屹立()肃穆(sù mù

恍惚(huǎng hū)荒谬(miù)憧憬(chōng jǐng

2、词解:

    肃穆:严肃安静。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健忘:容易忘事。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的}
    憧憬:向往。               赤裸裸:形容毫无遮盖掩饰。
    缭绕:回环旋转。           血腥:血液的腥味。比喻屠杀的残酷。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灭绝人性: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儿人情味。

    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课文主体四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本文的叙事脉络,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1)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

(2)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记叙的要素梳理情节。

明确:作者一行来到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纪念活动。第一部分写来到坟地的所见所闻。借莫马·迪密其之口,诉说当年大屠杀的惨状;写亲眼所见,写南斯拉夫人民冒雨参加盛大的纪念活动。第二部分具体记叙这次纪念活动,记述朗诵、合唱、歌剧等等演出活动。第三部分记述作家的座谈。第四部分写参观纪念馆,从摘录的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可以看出。概括起来,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引文

坟地见闻(来到纪念地                反对战争

记述各种纪念活动 看纪念演出               

记录作家座谈会(参加座谈会          珍爱和平

摘录遗言  参观纪念馆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

198810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与愿望。

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被屠杀者的悲苦凄惨。作者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引用诗句,再现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抄录了被残杀者留下的片言只字。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凶残,对残杀者的野兽行径感受得更为深切。

课文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那更是惨绝人寰,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罄竹难书。

像萨特一样,我们也感受到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血腥屠杀,那位老师决不苟且偷生;从死者的遗言可以想见,人们怎样怀着对亲人的爱而从容面对法西斯匪徒的枪口。

课文还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前者是真诚的忏悔,后者是自私的狡辩。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小结:

本文记述了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法西斯屠杀的野蛮残酷,表达了作者对南斯拉夫人民的同情和崇敬,对法西斯分子的刻骨仇恨。表达了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永远不要有战争了!(板书:呼唤和平,面向现实;回顾历史,反对战争。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3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4、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5、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称他为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

日本作家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他在自私地狡辩。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说日本人,表明了作者对他的鄙弃。许多人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人们对日本人的反感和唾弃。 

6、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五)合作探究

1、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2、研读《亲爱的爸爸妈妈》正文前面所引萨特的名言。

分析:

萨特的话非常精辟,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跟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致之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引子。而读了全文后,回味起来,萨特的话无疑又是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解答:

“沉重”与“美丽”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沉重”的是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纳粹将整个小城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这个记忆是“沉重”的;“美丽”的是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法西斯屠刀,南斯拉夫人毫不畏惧,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

3、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4、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不好。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

(六)品读课文

1、提问:第一层的第一句话“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为什么一个词就是一句话,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明确】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是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一个词就是一句话,使阅读速度放慢,读两个字就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从而达到一个词就产生一个画面,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让人感到无限悲哀的氛围,渲染气氛

2、提问:第三层,分析对比西德与日本两位作家的发言,思考: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可展示一些二战史料和日本右翼的美化侵略的言论)

【明确】

从选材上可以探究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西德作家的态度是那样诚恳,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这样的态度赢得人们的宽容和尊重。那个日本人跟日本极右势力相比,还算好的,他还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他总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安格尔的三个问题辩清了侵略与反侵略,尖锐地指出了那个日本人狡辩的要害。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就说“日本人”,也表明了对他的鄙弃。作者写许多人走过去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各国作家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那个日本人在会场上的孤立。

小结: 

作者特别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个日本人的发言,前者是真诚的忏悔,后者是自私的狡辩。一方面是为了对比,另一方面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仅供参考)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罪恶感:“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正视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为侵略辩

                                                             潜伏新的危险

    安格尔的反驳 :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                  

3、提问:第四层,为什么用这么一大块的篇幅摘抄遗言?

【明确】“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4、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为什么给“人”字加引号?)

这个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5、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涵义)

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6“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七)写作特色

1.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非常鲜明的: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突出这个主题,作者在选材上特别注意选取恰当的材料。

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这座小城,曾在四十七年前,纳粹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用时之短,人数之多,来控诉法西斯强盗的残酷与凶恶。而在这“沉重”的记忆中也有“美丽”,例如对那位老师的描写,当纳粹要他合作时,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多么英勇的的塞尔维亚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可以想像这位教师一样勇敢的人还有很多,他足以代表了他们的民族的气节。另外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介绍“六十几个作家”,而在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位:一位是西德的作家,一位是日本人。德国和日本都曾经侵略过其他民族的国家,但对待历史,他们二人的态度是异样的,对比十分鲜明,使人们更容易看到正视历史会得到他人的宽容与尊重。作者这样处理选材,也是在告诫人们: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再一次突出主题。

2.恰当的引用

本文多次运用引用,这并没有使读者感到雷同或是枯燥,相反更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例如标题是“亲爱的爸爸妈妈”,首先读者不明白这个题目的含义,有一定的吸引力。看了正文后,才知道这是孩子的呼唤声,更是对死难者无比的同情。又如正文前引用萨特的话,它是全文的一个引子。特别是提到“沉重”与“美丽”的记忆,这是全文的纲领;残酷的战争给人们留下的记忆是沉重的,然而塞尔维亚人民的勇敢与凛然正气又是那么的美丽。再引用迪桑卡的诗,引述死者遗言,更加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使人们不能忘记历史,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突出主题思想。

3.意味深长的语句

本文的语言生动,而且令人回味无穷。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语句值得每位读者铭记。例如“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事实,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真正保证世间永远不会再有战争和屠杀。这句话语言朴实真白,却又是那么深刻。这也是作者的语言特色。

(八)作业练习:

1、生字、词解;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引文

坟地见闻(来到纪念地                反对战争

记述各种纪念活动 看纪念演出            

记录作家座谈会(参加座谈会          珍爱和平

摘录遗言  参观纪念馆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