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应用到的几种心理学效应

发布者:刘丽娟     所属单位:阳新县附属学校     发布时间:2016-10-24    浏览数:0

心理学是教育理论的基础学科,是教育理论科学化的基石。心理学科中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对班级管理的指导作用最大。

心理效应之一:皮革马利翁效应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在1968年对小学1----6年级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从中随即选取20%的学生,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他们是非常有潜力的、将来可能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智力水平。8个月后,再次施测智力测验,结果发现,那些随机抽取的所谓有发展潜力的学生都表现了出人意料的进步。尤其是12年级的学生更为明显。

之二:首因效应

正确运用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印象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学生第一印象是对外在特征的社会认知,如服饰、写字水平、普通话水平以及一些特长爱好。对他人的印象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所以,班主任要注意穿者打扮、容表风纪,这也是职业道德的题中之义。但真正影响学生内心品质的还是教师的内在品质。教师要身正、身雅。

之三:标签效益

对学生贴一个差的标签,学生果然表现得差。如一个学生其实不调皮,如果老师总是批评这个学生调皮,结果这个学生以后真的很调皮。

这一效应告诉我们,教师不要随便给学生贴标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开玩笑的话,不能用在学生身上。教师要注意言谈方式。教师的一句话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

之四: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之五: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也称为虚假一致偏差,是指在评价他人时,会产生别人是跟我一样的假设,把自己的观点投射到别人身上。投射效应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些领导总是以自身作为要求下属的标准,有些老师总以为学生和自己的认知水平一样高!这些现象是虚假的。

之六:定型化效应

定型化效应亦称社会刻板印象是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在学生课本中,男性多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成就、富有竞争意识和支配感的形象。而女性则为忠贞刚烈、温柔美丽、依赖胆怯的形象。

之七:霍桑效应

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其后,从1927年到1932年,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续多年对霍桑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霍桑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坐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

之八: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德西效应告诉我们班主任,一定要慎用物质奖励的办法来激励学生学习。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来激励学生学习。这个过程虽然很缓慢,但却是终身受用。

之九:群体心理效应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人单独的行为表现,与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群体心理效应所导致的。群体心理不是个体心理,也不是个体心理相加。和社会环境相比,群体是一种微观环境,对个体而言是一种具体的环境,并对个体的心理产生影响。

群体心理之一:群体归属感。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为准则,进行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发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

群体心理之二:群体认同感 即群体中的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群体中有两种认同:自觉的认同和被动的认同。前者是由于群体吸引力大,能实现自身价值而形成;后者是迫于群体压力,害怕被抛弃和冷落而产生从众行为。

群体的促进和干扰效应。个人由于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个体把群体看做是强大的后盾,在群体中无形中得到一种力量,从而鼓舞了个人的信心和勇气,唤起了个人内在潜力,做出了独处时不敢做出的事情。但这种鼓励作用不是等同地发生在每个成员身上,有的学生还会把这种鼓励看成是一种干扰作用,这类学生主要是胆怯和不合群造成的。

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班级目标的心理结合力。也是衡量班级对其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力的指标。只有班主任和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理解,相互关切支持,相互间心理距离较近,能够相互吸引,才能有表里如一的团结行为。

     班级凝聚力的条件要素主要是由班主任领导的班级氛围和成员两方面构成。班级的公平性、关切度以及知名度等能够满足成员的学习需要、归属需要、价值感、尊严感等多种心理需求的满足。这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根本要素。

      从成员看,学生的价值观要和班级目标的价值观一致,这是班级凝聚力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班主任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团结友爱的氛围和树立以学生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价值观尤其重要。不能让学生充当一种工具,用以生为本的理念治理班级。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