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发布者:柯美宝     所属单位:阳新县附属学校     发布时间:2016-10-24    浏览数:0

    从学校实际、学生需求出发,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公民责任的学习过程中,并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发展品性的道德认知方面;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品性教育落实在感恩教育、养成教育和责任教育中,全程、全员、全方位地实施品性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品性优良、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品性教育的发展途径

    1.校园文化是学生品性教育发展的潜在途径

    我们努力用优美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滋润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2005学年第一学期,我们把各班的黑板报改成探究墙,“礼仪风范漾春风”、“生命与成长”、“艺海畅游”、“节日趣谈话风俗”……一个个鲜活的主题为班级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潜在的熏陶,提升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渐造就自身的品格。

    学校精神和文化是隐性层面的课程,是弥漫于整个校园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有恒心、有德性,会学习、会创造”的校训,“品性优良、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学生培养目标,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教师还用儿歌的形式道出了对学生的期望:“我们学习小蜜蜂,积累知识有恒心”;学生们在品性教育过程中,也用格言来勉励自己:“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感悟,水乳交融。

    2.校本课程开发是学生品性教育发展的基本途径

    (1)拓展课程功能,立足德育主渠道。我们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两难”问题引入课堂,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看电视影响学习的问题,网络与生活的关系问题等。通过班级讨论、角色扮演和其他活动给学生检验自己行为、价值观和判断的机会,以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

    (2)加强学科渗透,融合德育资源。首先要把握时机,做到自然融合。如:在数学学科中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固有的规律,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音乐、美术学科则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进行实践探究,形成校本课程。我校开展的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由校本德育课程、校本拓展型课程和校本探究型课程三个板块组成的校本课程体系。现已形成“葫芦娃成长记”、“三个了不起”、“安全伴我行”这三个校本德育课程,在各年级试点,效果不错。

    3.校园活动开创是学生品性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1)开展主题教育。我校以“自主体验,快乐成长”为题,开展主题教育。在活动中育人,在探究中启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发现,卡通人物 “葫芦兄弟”是善良、勤劳与勇敢的象征,他们各有所长、团结一心、战胜邪恶,于是校本课程“葫芦娃成长记”应运而生,并在全校推广。我们将“葫芦娃成长记”与“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整合,开展了“三个了不起”活动。以“快乐京剧新体验”、“中国古诗了不起”等班级特色活动为载体,激发了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使民族精神从小扎根于学生心中。我们又结合“生命教育”的主题,开展了“安全伴我行”系列活动,全校性的消防演习、防震减灾演练及交通安全、卫生知识讲座,使学生受益匪浅。

    (2)进行体验式养成教育。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引导-体验-内化”。引导:我们以新版《学生守则》为依据,以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为重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品性。制定了分年级阶段性训练要求,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呈现。如:“整队出校快静齐,生生道别有礼仪,社会公德天天说,自护自救免伤害。”琅琅上口的儿歌,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行动。体验:我们以“快乐成长晴雨表”为载体,广泛开展争当“品性优良小明星”,争创学校“文明班”的活动,并通过行为规范儿歌创作、行为规范主题中队会、行规考评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行为规范训练的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让学生努力塑造学校形象,从而促进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

    (3)丰富社团活动。我们努力让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占领学生的时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完善、良好品性的形成。涉及“学科延伸类”、“科技教育类”、“艺术活动类”和“体育健身类”四个领域,共19个门类,深受学生喜爱。其中,鼓乐、足球、版画、头脑 OM等更成为其中的亮点。

 

    二、家校合力是品性教育研究的拓展与延伸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德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其个体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与行为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校立足于“家校联动,共塑品性”的思路,以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为载体,营造和谐共生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优良道德行为不断加以强化,使它稳固下来,成为良好的品性。

    1.建立家校沟通机制,促进理念转变

为了解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先后做了“家校合作”、“学生家庭学习环境”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三份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450份。从中清晰地反映出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诚实、有责任心、正直、乐于助人……”;所征集的家庭教育行为公约,如“家长是引导者,孩子是决策者”,“生活上是家长,学习上是伙伴”等,也可感受到家长理念的转变。二是办好家长学校。让一些教导有方的家长介绍经验,使家长对家庭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三是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将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实践体验的主要内容,从中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2.建立家校交流机制,促进互通互融

每学期,学校都有“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参与对教师、对教学的评价和家长论坛,恒德“家庭教育专栏”也为家长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三边互动,为“亲子共学”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以期实现学生发展的最高目标。许多学生家庭采用“联动式”学习方式,父子、母女合作开展小探究活动,完成了《亮起生命的红绿灯》、《我为治安献计策》等多篇探究小论文。

 

    三、开发建立品性教育研究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开发有利于学生个体品德健康发展、有利于集体道德水平提高、有利于激发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发展性评估、评价体系。德育评价将与学校德育课程要求紧密结合,重在评价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主动参与性、过程发展性和结果和谐性。

    1. 建立个别化评价机制。

    (1)评选每月班级“品性优良小明星”,作为学期结束评选校“品性优良小明星”的依据。

    (2)评选每月行为规范优秀班,学期结束评选示范班。

    2.建立学生综合评价机制。以“有恒心、有德性,会学习、会创造”为目标,从学科角度、活动能力、参与态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充分发展。结合《成长册》进行每个学生的发展纵向评价,关注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发展情况。

    3.建立外部综合评价机制。由桃浦镇政府、社区、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价小组,定期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师师德和学生成长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品性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使得我校的学生品性得到培养,全程全员、共塑品性的育人格局正在形成。我们将继续努力,扎实开展德育工作,与社会、家庭联动,共同支撑德育的一片蓝天。

附件

  •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案.doc     下载
  •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课件.pptx     下载
  •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学设计.doc     下载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