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发布者:明林芬     发布时间:2016-10-05    浏览数: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阳新县第二实验小学  左利华

文本解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理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因此,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单元重点和课后练习,结合课文特征及学情,我将本课的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想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通过本诗的学习,加强送别诗的积累背诵。

教学重、难点: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境,背诵诗句

教学过程:

复习古诗,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喜欢)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好吗?播放歌曲《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好听吗?这是一首什么歌?《烟花三月下扬州》在歌里,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黄鹤楼、扬州美景……

师:这首好听的歌曲就是根据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千古名诗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这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上课)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开课之初,我用这首十分切题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设一种基调,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送别”的情境之中。

二、解读诗,了解作者

1、个性读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这么长的题目应该怎么读呢?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诗题。齐读  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反馈: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黄鹤楼在哪?(湖北武汉)广陵呢?(江苏扬州)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也就是扬州。题目里哪个字是“去”的意思呢?(之)

2、感性读题

师:大家的理解很准确。当时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虽然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但是他们热爱自由,潇洒飘逸;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他们才华横溢,诗才出众。所以他们成了相见恨晚,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么好的一对朋友在这一天就要分别了,他们一定会很舍不得,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体会他们当时的那种难分难舍。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通过“三名一别”的理解,让学生了解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三、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自由读。师:请大家自由地朗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学生读。

师:孩子,看你读得这么津津有味,你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吗?

孩子,看你听得这么全神贯注,你也来读一读。

3、划节奏读诗。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流利,我们知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有节奏地读才能把诗读得更美,谁能有节奏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朗读。)

4、齐读古诗。

师:请全班同学按照刚才的节奏读。

5、师生合作读。

读得有进步。唱歌有重唱,读诗我们就来个叠读。你们一句一句地读,老师重复每句的最后三个字,我们来试一试。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全诗是理解诗歌的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诗句、读准字间、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四、理解诗意,入境悟情

1、学习一、二句。

师;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位同学能快速地在前两句诗中找出两个地名?

指名学生反馈,找出相对应的位置,并相机板书(黄鹤楼  广陵)。

师: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在这里指的是谁?(孟浩然)诗人为什么把孟浩然去扬州说成是“下扬州”呢?指名回答孟浩然在黄鹤楼辞别了诗人去扬州要沿长江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生接)下扬州。

孟浩然在什么时候下扬州?(烟花三月)。这烟花三月是什么季节?(春天)。     相机板书:春光送

那么这“烟花”是我们过年过节燃放的烟花吗?(不是)那是什么意思呢?(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你是怎么知道的?(从书中的注释中。)你能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这是个好的学习方法。

你还能用你们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一下烟花三月的扬州吗?指名学生反馈。(草长莺飞,百花齐放,春色满园、春暖花开、万紫千红、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百花盛开、花团锦簇……)

同学们的词汇真丰富,你们还可以用以前积累的古诗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扬州吗?(烟花三月的扬州,一枝红杏出墙来。烟花三月的扬州,满园春色关不住。烟花三月的扬州,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烟花三月的扬州,万紫千红总是春。烟花三月的扬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同学们,你们简直就是一位小诗人。你们口中所吟诵的这些诗句,正是你们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与想象。同学们,请看(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美景图)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烟花三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要读出这种美感来,先自己练练……谁来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美,老师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的江南美景图。同学们,如果你是李白,你的好朋友在这么美的烟花三月,要去这么美丽的扬州城,你会怎么想?(我真想和他一起去呀。)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设计意图“烟花三月”是这首诗最难理解的地方。我采取了多种手段,既对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给予了肯定,又借助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之上,我还设计两道填空题:以“(   )的三月”,来让学生说出平时积累的描写春天的成语,以“烟花三月的州,          ”,来让学生用平时背诵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来描绘烟花三月的扬州。此举促使学生运用平时的背诵积累来加强理解“烟花三月”,让学生感受、理解、表达融为一体。

2、学习三、四句。

师:这么美丽的阳春三月,作者有心情去欣赏吗?(没有)

师:诗人李白是非常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为什么会不去欣赏这美景呢?(因为老朋友要离开了。)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开,李白当时的心情如何呢?(生:难过,悲伤……)

师:如此好的朋友就要离开了,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首诗的后两句。(齐读)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乘船走了,可李白却还站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呢?(船)

师:是啊,李白在望江上的船,他看到了几只船?(一只)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孤帆)

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师:奇怪了,那可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生: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放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师:诗人的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诗人的心中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只有载着孟浩然的-----孤帆。

:“过尽千帆皆不见,眼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相机板书:目光送)谁来读读这一句。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个“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师:什么消失了?(船)但是什么却没有消失呢?(李孟之间的友谊)          

孟浩然和他乘坐的船走了,也带走了李白的思念与牵挂。李白的人虽不能同去,可李白的心却随孟浩然的船一起伴他下扬州。(相机板书:心随送)

师:所以李白一直站在黄鹤楼上望,当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尽头时,他看到了什么呢?(长江)你是从哪句知道的呢?(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

师:只看见了什么?(只看见滚滚长江水流向天边。)只看见江水了,李白为什么还不离开呢?(舍不得)

师;这又是一种怎么样的情呢?(生: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是呀,真可谓是情深意重呀!(相机板书:情深意重)

师:怎么样才能读出这份情深意重的难舍难分呢?自己读读。

师: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一点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意。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师: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1)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是不禁涌起——(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是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小练笔:

师: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李白看着远去的帆船,心中想起昨日的种种,一定还有千言万语没有对孟浩然说完,拿起你的笔,把李白的话说出来吧,呈现在你们的纸上。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动笔写,指名反馈。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重点是感受诗歌的意境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本文中,提炼出关键词句,指导学生理解,让学生在朗读、对比和情景对话中有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目的。

4、背诵。

师: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来感受李孟之间的感情吧。

设计意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没有足够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教学古诗,要求学生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

五、拓展阅读,积累背诵

1、师: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和李白之间的厚意。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次。

2、师: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也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全班齐背全诗)

3、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去收集送别诗,再来开一个送别诗会。(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除了在课堂之内的练习,还应该延伸至课外。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点,一个孩子兴趣的激发点,一个学习的延伸点。借着这个点,拓宽学生对古诗的认识和了解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春光送

李白       目光送     孟浩然

 心随送

黄鹤楼              广陵

 情深意重

明林芬
辅导教师
到访时间:2016-10-05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