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小组资源 > 正文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柯锦蓉

2016-10-09  发布者:孙宏  浏览数( -)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面积》,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并认识三角形相关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课堂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内有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和1个不一样的三角形)



三、教法学法



有这样一句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这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发现、感悟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我先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出它的底、高和面积计算公式。然后,我又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折纸的游戏,好吗?游戏开始了,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观察仔细。我将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折成两个三角形,然后问学生:“你们有什么发现?”。有的说看到了两个三角形,有的说老师把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有的还说他发现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此时我反问:某某同学说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是真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从而出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 观察发现



为了验证猜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



首先让学生拿出学具里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学生们拼出的图形可能是长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有部分学生用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其它的图形。这时我会问:“同学们,你能算出你拼出的新图形的面积吗?哪些会,哪些目前我们还不会?”这样,更多的学生会改变自己的拼摆方法,将思维集中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上来。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图形并告诉学生这节课只研究拼成平行四边形,从而使学生明确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通过学生亲手拼摆,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有助于理解“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为理解公式中的“除以2”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演示拼摆的过程,并说说是用几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再观看课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所用的三角形的关系。并设计如下问题在小组里讨论: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 ),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



3.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



4.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



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大胆的说出自己在操作中获得的信息,教师及时给予鼓励。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的认知是由浅入深,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感受到:三角形的底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三角形的高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但是,这三个结论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以图1为例,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求出的是什么?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它的计算公式你能推导出来吗?这时学生会自信的说能。我先让学生独立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再小组交流,并叙说推导过程,结合学生回答,我及时板书,然后告诉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



公式的顺利推导,源于上一环节的实践操作,这样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运用“转化”的思想,不仅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数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它沟通了图形与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看书释疑 梳理新知



课本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范本和依据。在得出公式后,再阅读课本84~85页,标注并补充其中的知识点,看看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再次讨论加深印象。



(四)分层运用 理解内化



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解决问题,学习例2: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通过计算红领巾的面积,一方面,巩固刚学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2.实践运用,课本第85页计算三角尺的面积。



三角尺也是常见的三角形,通过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必须是相对应的底和高的积除以2,使学生对求三角形面积的条件加深理解。



习题的呈现由易到难,既激发兴趣、又发展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迁移拓展



本着“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观念,我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1.引导学生从方法、结论等方面来小结这节课的收获。



2.提出新的猜想,迁移拓展。(展示课件,提出等底等高三角形的概念,猜想其面积是否相等,但是不留太多的时间给孩子,要求大家课后思考,下节课汇报。这样设计一是让学生有继续探究的动力,二是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三角形的面积 = 底
× 高 ÷ 2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动发现,实现师生互动,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足之处敬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小组资源

最新小组资源

热评小组资源

热门小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