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蔡美桥 发布时间:2016-12-28 浏览数( 0)
一、出现问题的原因
首先,由于父母的溺爱,直接剥夺了孩子自己去感受、战胜苦难的权利,由此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就播下“我不该承受苦难”的种子。孩子摔倒了,父母马上扶起;贪玩没吃饱饭,父母追着撵着去喂;学校老师多留点作业,家长就会为孩子愤愤不平;班主任训斥几句,孩子哭了,家长按自己理解中的伤害而到学校质问……家长这一切一切的偏颇的错误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家长的包办代替的方式,只能让孩子稚嫩的翅膀更为稚嫩,脆弱的心灵更为脆弱。
其次,长期生活在溺爱中,孩子失去了面对苦难的勇气,留下的只有怯懦。于是在家中逃避劳动,哪管父母的含辛茹苦;在学校干点活就叫苦连天,留给磨炼的只有抱怨;学习中稍有不会的问题,就罢笔停工;哪个学科学起来略显吃力,就索性来个坐以待毙;生活中常与同学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苦恼郁闷,常因教师管理方式不顺我意而使性弄气。什么良苦用心,什么理想激励,什么正确引导,等等等等,都苍白无力!
再次,由于对生命缺乏深刻的体验与理解,就会让享乐主义在生活中漫无节制地去发展。赶时髦,穿名牌,玩手机,弄游戏,恋网友,抽好烟,酗烈酒,剃酷头,打快的……不一而足,学习中萎靡不振,人生中更是漫无目的。
出现以上现象,我觉得其根源就在于:忽视了苦难的必然性及其生命价值,对苦难缺乏哲理性的思考,才会让“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蔓延。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改变此种状况,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就社会而言,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要用个例束缚整体。
2、 就家庭而言,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懂得承担家庭责任。生活中,家长应适当地让孩子承担些家务,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能力;再者,家中的大事小情应让孩子参与其中,知道家中遇到的困难,感受家里经济的拮据,让孩子懂得分担家中的忧愁,承担些家庭的责任。
3、 就学校而言
(1)应将磨练教育纳入议程。应开展磨练教育的系列活动,如日本让学生到中国火焰山,顶着47摄氏度的高温远足;到工厂做车床工,制作零件等。
(2)教学中,首先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苦难人生,让学生知道苦难是人生中的一部分,其不可避免,不是只有大人才有竞争,不是只有大人需承担压力,不是只有中国的孩子承受苦难。更让学生知道苦难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在苦难中才能成长。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生态进行调节。现在学生要么不读书,要么读的书毫无意义,只是在快乐的语境中选择,哈哈一笑,毫无价值。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有价值有意义的书籍。让学生受到其精神的震荡,得到灵魂的冲击,让文章中的气脉在心中流淌。有人说,读一本好书,有如在和高尚的人说话,这种熏陶、感染,定会带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再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情调,在学科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让文学作品中的美成为激发学生的动力和力量。
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民族的振兴,苦难教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