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发布者:曹雪云     发布时间:2016-08-13     浏览数:0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 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班主任必须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佣学生装都有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1、建立值周制度。

    每周推选一名学生担任“值周小老师”。班中的事由值周小老师全权负责。早读、主题班会、团员会等活动,老师只加以启发指导,从方案设计、组织准备到主持活动、总结评价都由学生自己做。值同小老师还要负责记载班务杂志,检查班干部的工作情况。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装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才能,班组的自我管理得到了加强团结,班集体内部也日趋团结。

    2、改革班干部的选举方法。

    以前班干部的选举由学生提名,举手表决通过。常常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从进初中开始,就因为听话、大胆等原因被选上班干部,以后又因为有了工作经验,有了一定的组织上和管理能力,从一年级到毕业,连选连任,致使多数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有当干部的机会,我采取干部定期轮换制的方法。班干部从没有担任过的同学中间选举产生。由学生自我推荐作竞选演讲,再由同学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组建班委会。这样既可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干部以后走上社会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事业的关系。

    3、建立若干管理小组。

    根据班级管理的具体要求,在班里建立若干管理小组。每个管理小组职责分明,分别督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维护班级纪律秩序。如路队组——负责放学排队及回家路上的纪律;卫生组——负责教室及包干区的清洁工作,检查个人卫生;课间纪律组——负责课间纪律的检查,协助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等。

各管理小组建立后,各组的岗位责任明确,并由组长负责。组长是一周一轮,负责记载好当天检查的情况。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机构,虽然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不能忽略教师的点拨。为了调控好整个班级管理机制的运转,必须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火车头”作用。班主任可以把班级日常工作分成学习、卫生、纪律等几部分,每部分由一位同学主管。每天放学后,各管理小组组长分别向自己的主管同学汇报,主管同学再向值周小老师汇报。值周小老师把各主管同学汇报的情况进行整理归类,并向班主任汇报。

这种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我管理机制,使学生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班级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

    4、建立竞争机制,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在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每个学生自找一名对手(水平相当),老师可依据学生的可比性,稍作调整。竞争对手比学习、比思想、比体育。竞争对手名单列表上墙,各自的成绩公布于表,以便时时可激励双方。通过竞争,优等生更优,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进步也特快。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装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

    5、学生自行总结,学会自我评价,但班主任的总结至关重要。            

    总结是班级管理过程中一个周期的终结性环节。经过一个阶段的组织、实施和督查,预期目标达成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积累了哪些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教训必须吸取,下一阶段如何进一步深入提高,都必须进行总结。从时间上说,总结有随机小结,阶段小结(如周小结、月小结)和期中、期末总结 ;从范围上说,有全面性总结和专题性总结;从涉及对象上说,有个人总结、小组总结和班集体总结;从形式上说,有口头总结和书面总结。不管何种总结,均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总结,培养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

    但学生的总结往往停留在简单的“成”与“败”上,这样就把班级管理目的简单化了。班级管理实质上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法”的基础的了解,有相关利益的平衡,有具体措施的选择,有学生的长远利益与学生的近期利益,有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学生对生活现象认知水平的提高问题等等。但学生做事的出发点,问题的认知深度,可能很难做到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这需要班主任最终进行深层次评价总结,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把学生当主人,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而学生的主体性越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班级管理的效益也就越高。

    但一定要明确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不是代替学校、班主任管理班级。班级管理的主人意识不等于管理者,学生在校所需要做的是学习,学知识,学管理,学做人,学做事等等。为使他们学习的更好,可以创设学习的情境,但情境不等于真实,学生管理班级是真实情境下相关能力的培养过程,但却不是把带有责任义务的真实的管理交给他们。这个责任义务,他们承担不起来;也没有任何理由,让他们承担起来。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