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发布者:王军     发布时间:2016-08-26     浏览数:0

所谓数感就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时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有数的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从而学习用数来概括、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诱发数感。这表明,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是经过学生对具体情境的数量及关系的感觉、感知及情感体验的结果。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要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去感知、去体验。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生活活动中,培养学生感知、发现、探索身边的数量。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同学不理解4-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4-0=4?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说有4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4个,4-0=4。生2:今天妈妈给了我4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4元钱,列式4-0=4……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4个苹果,4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4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4减0还是等于4。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再者,当学了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后,就应画画,利用身边的物体比划比划,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厘米、1分米、1米、50米、100米的距离,到超市去摸摸、掂掂,感受500克、1千克的分量;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又因为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在估算过程中培养数感。

如:“一本书8元,全班42人,全班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在估算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40 = 400,估计在400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10×42 = 420,不到420元。”有的学生可能说:“8×40 = 320,肯定比320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再如:教师事前准备好一袋60颗的花生让学生看,猜约有多少颗?学生的答案不一,相差很大,体现了学生对数量的原有感知水平。教师用手抓一把,让学生再猜约有几颗,数了以后证实是9颗,再抓一把,再猜:可能有二十多颗吗?可能只有4、5颗吗?让学生明确:两把差不多,数量不可能相差太远,估数要有一个范围。数了证实是11颗。这样抓了几次后知道一把大约是抓10颗花生左右。学生通过估计抓一把大约有多少,先获得一个直观感觉,再通过均匀的抓几次,估一估,数一数,逐步建立一个较稳定的“一把大约抓多少”的直观感觉。这时让学生再重估这袋花生的颗数,在原来估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对数量的感知水平提高。从剩下的花生里继续抓,抓了6把刚好抓完,得到结论:这袋花生大约是60颗左右。最后让学生亲自数一数,来验证估计的数和实际的数相差多少,体会估数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感知与体验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借助“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的标准估计出一袋花生的数量,还可以借助其他中间量去估计,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数感。

三、在比较中发展学生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撂纸有多少张?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如果一个班是50人,20个班是一所学校,一万人是多少个班?大多数学生都能能自觉的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几倍。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能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加深对数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在探索中体验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学数学,用数学。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当然离不开实践活动。学生对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他们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在教材中,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多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教学“认识11——20各数”时,我让孩子们数出13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数的时候让孩子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数:先是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接着引导孩子先数出10根捆成一捆,再数出3根,容易看出是13根……使孩子形象地感受到“把10根捆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也对“10个1是10”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练习时我又让孩子们摆出17根、19根小棒及自己喜欢摆几根就摆几根,然后让孩子用手握一握,比一比这几捆小棒的多少,让孩子再次在比较中体验数的大小,建立了良好的数感。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到了具体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要让儿童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探索,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