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发布者:柯美学     发布时间:2016-10-10     浏览数:0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构建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去记忆一些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要学好历史,必须抓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 注意历史分期,掌握阶段特征
    掌握好阶段特征就能抓住教学重点,掌握好在同一阶段的各方面的内容,就能说明中心问题。
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10月——1952年12月是第一阶段,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国民经营的恢复阶段。1953年1月——1956年12日是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主会主义的过渡阶段。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是另一个特征。
   (1) 政治上:新中国建立并得到巩固,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2) 经济上: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了官僚资本并转变为国营经济。通过三大改造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 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外交政策走面成熟,并取得重大成就。
掌握历史内容要从简到全,记忆历史内容要围绕中心问题。这样既便于突出重点,又便于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如:“过渡时期”就可简记为四个中心问题: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完成三大改造。先掌握了简要的内容再去详细复习全部内容这种方法有利于记忆。
    二、 掌握发展脉络,抓住发展线索
    1、从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把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复杂的历史事件要理出个头绪来,一般应从背景或原因,主要经过,结果,影响或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去概括和掌握。这样掌握的就是历史的结构体系,而不是孤立的零碎的知识。

     2、抓住主干知识,注意把握各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要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必须抓住历史的主干知识。历史学科的干的知识集中反应了在各种矛盾运动中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线。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科主干内容的把握,如中国古代史部分,抓住“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国近代史部分,抓住“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世界近代史部分,抓住“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这对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极为重要。
还要注意把握各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壮大,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五四运动促使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又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的本质联系就是,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战乱时期最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北人民的大量南迁加速了这一进程。
    3、抓住基本线索,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如世界近代史的整体知识结构的体系可概括为一个形态,两个时期,三条线索,四个阶段。“一个形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议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两个时期”是指世界近代史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为标界,分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在前一时期,自由竞争为其主要特征;在后一时期垄断是其基本特征。“三条线索”是指构成世界近代史具体内容的三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枝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
在历史时期中,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宗主国同殖民地同半殖民地和地区的矛盾,以能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基本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与变化,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四个阶段”是指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资本主义社会史前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四个发展阶段。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贯穿于中国近代史中有三条主要线索:既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即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即抗争史和探索史)。
   三、 归类整合知识,形成结构体系
    1、通过阅读教材目录和引言掌握知识结构体系。因为教材目录已经提供了一个知识结构的框架。如通过读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目录就可把握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如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引言具有广阔的视野,高渡的概括和深邃的史学理论。中国历史的引言主要是分析这段历史时期的国际国内背景,将中国历史的发展放在全球范围内考察;世界史的引言主要是介绍本章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线索,为完整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提供思维引导。
    2、按历史知识人的性质归类整合。我们在教学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按照知识的属性,划分为若干专题进行归类,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历史知识结构,把知识点串起来成线,由线扩大到面,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纵横的知识网络和新的认知结构,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和科学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的学科能力(参看《在历史专题复习中如何加强纵横联系提高能力》——载《考试报》1998年3月27日)专题的划分可参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注意其合理性。
    3、加强纵横联系,中外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比如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纵向联系使学生掌握中国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主权,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起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然后横向联系,分析中国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疯狂侵略和本国反动政府腐败统治的结果。还可概括总结侵略的手段和方式,既有军事侵略、经济侵略、还有政治侵和宗教侵略,或交替使用,或同时并举。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由其反动本性决定的,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紧密联系。如世界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正、反两方向深刻的巨大的影响。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发展起来。它们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而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清王朝。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驰,闭目塞听。落后就要挨打。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失败都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应该把中国历史看成是世界历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