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优质课

发布者:王劲     发布时间:2016-10-24     浏览数:0

优质课评选是基础教育领域经常开展的活动,但近年来,优质课在饱受争议中前行。(1)优质课饱受哪些方面的争议?为什么优质课会饱受争议? 2)你认为优质课应该优在哪?你认为评价一堂课质量优劣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我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对于我们来说,能讲一节优质课即参加一次优质课大赛(尤其是级别较高的)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对于近些年来优质课所饱受的争议,就我的体会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争议一:优质课就是“扎花架子,要热闹、要花哨”,形式大于内容,华而不实。对优质课有这种看法的老师实际上为数不少。 

我认为出现这种认识实际上与两种情况有关:一是优质课评比时的导向。在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之初有一段时间在优质课评比中曾经出现过过分追求多媒体效果的现象。这一现象就给了老师们一个导向:只要有课件就行!有一个看起来漂亮的课件更行!二是一些老师在观摩时只看热闹,不看门道。 

争议二:优质课就是表演课,早在下面预演一遍又一遍,并不能代表讲课老师的真实水平。我认为,任何时候都要承认,优质课的诞生源于集体智慧。同时一节优质课在上场之前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预演,这也是真的。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另外一点,对于承担优质课的教师来说,将一节课从“常态”磨练到“优质”,拿出来供其他同行去评说,不亚于经历了一次灵与肉的洗礼。经过这次洗礼,这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所提升,有所进步。 

那么,一节优质课到底应该优在哪里呢? 

 ()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来看,一节优质课必须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首先,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且目标明确,要求切实具体。 其次,在一节课里,应该体现的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而我们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必须搞清它们在一节课中的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应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尤其是我们思品学科,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能力目标应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知识目标应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一节高效率的优质课要使学生知识得到丰富和更新,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和扩展,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巩固与提升。 

()从教学过程来看,一节优质课应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1、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关系。 

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不违背理论逻辑,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递进。也就是说,理论的深刻应植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理论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堂好课应是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学情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在课堂上,要根据随时变化的情况适时地调节教学活动,关注其生成性,使预设性与生成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预设有四个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 二是教学设计思路要清晰。 三是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 四是落脚点要准确,情感要提升。 3、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要防止两种片面性:即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和教师使命的淡化。一节优质课应是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课。教师角色定位是五位一体的: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所谓引导就是引领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师生的地位平等,但二者的水平不同。教师的引导不能仅仅停留在重复和赞赏学生的见解上,还要根据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呈现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时机,做到该点拨的点拨,该夯实的夯实(夯实观点、道理),该拓展的拓展,该提升的提升(提升情感、价值取向),该纠正的纠正。特别是对于学生在互动中暴露出来的糊涂认识,决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及时澄清,否则就会贻误学生。而这五个角色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后三者。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是要做到该点拨的点拨,该夯实的夯实,该纠正的纠正。更重要的是要做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和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教师应有敏锐性、适应性,及时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和鼓励。并要积极的向学生学习,在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情形是相当常见的,一节好课应是促进师生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而学生的参与应是多方面的,是知识的参与、思维的参与、情感的参与、行动的参与。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应是思维的互动、情感的碰撞。李超的这节课基本做到了这些。 

()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实效性的关系来看,形式要服从和服务于内容,防止形式化。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启发讲授式、信息技术整合式、合作探究式、体验式,这些方法应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选择恰当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来看,应创造性的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改要求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程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我们在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不能拘泥于教材固有的内容,而应扩展其外延,围绕教学目标开阔思路,使开放性与确定性达到有机统一。要防止两种片面性:一是以课本为中心,二是偏离课本的教学内容泛化。充分开发教材,挖掘学生的身边资源,力求教学的素材符合学生的特点,贴近学生的实践,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熟悉的资源中构建知识。 

总之,上好一节课不易,上一节优质课更难。但是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就会由难到易的。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