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

发布者:梁重谊     发布时间:2016-10-31     浏览数: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语言积累极其技能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背诵课文既是积累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也是训练学生记忆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记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目的、理解、经验、位置和复习等。根据这些因素,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目的,快乐背诵。根据识记有无明显目的,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事前没有确定识记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识记方法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明确了识记的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显然,有意识记可以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背诵效果。因此,指导背诵课文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背诵课文可以锻炼记忆力,发展智力;背诵课文有助于增强语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等道理。
二、理解课文,轻松背诵。理解是识记材料的重要条件。因为从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关系上说,理解意义比死记符号容易得多,理解属于意义方式的编码,有助于记忆。为了提高背诵效率,可引导学生用以下方法理解课文。1.理清记忆的线。每一篇课文或每一个段落,都围绕一定的内容用一定的结构形式如总分结构、概具结构、并列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时间顺序、方位(地点)变化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等写的。帮助学生弄清主要内容和结构形式,记忆就有了具体的语言材料和顺序。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写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景色,是按地点变化顺序写的,教师要启发学生抓住景物随地点变化而变化的顺序,即山上(积雪)——溪里(春水)——溪边(小鹿)来记忆,这样,学生就像顺着路标行走一样,背起来有条不紊,顺理成章。2.突出记忆的点。根据课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作为记忆的焦点,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分步记忆,再逐步脱离文本,心里问口里答,直至只答不问,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进行复述。3.图化记忆的面。语言形象和视觉形象相结合,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有的课文内容具有较鲜明的视觉形象,或者说是画面形象,如能把文字化为画面,以图形为编码形式,储存脑中,将更容易记忆。使语言形象化、情景化的最好方法是想象。有的课文内容还可以利用课件或直接利用文中的插图进行指导背诵。许多课文,如古诗《夜书所见》《望天门山》和说明文《赵州桥》第二自然段,文中插图都形象地反映出课文内容,教师可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用文中的语言准确描述,直至熟记背诵为止。
三、丰富经验,自主背诵。如果识记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或结果,由于学习者积极地参加活动,把识记的材料向自己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变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那么记忆的效果就会明显的提高。因此,指导低年级学生背诵课文,可以用边朗读边配以象征性的动作的办法。中高年级则可以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边活动(联系生活、表演、实验操作等)边用文中的语言描述,或先活动再描述。
四、记住位置,巧妙背诵。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不同,记忆的情况也不一样。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般是材料的首尾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不容易记住,正如人们看书印象较深的总是首尾内容。所以我们指导背诵也要注意避实就虚,首先记住句段的首尾词句,中间部分依靠与首尾的意义联系加以扩展补充。
五、及时复习,有效背诵。记忆分为三个阶段,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背诵属于记忆的最高阶段。从信息的来源来说,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的加工复习的结果。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之前进行,以防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如前天进行识记,第二天早晨进行复习,以后复习的间隔逐渐拉长,效果会较好。可是,有时我们老师对布置的背诵课文的作业,第二天一检查就了事,而没有巩固措施,背诵成了学生应付老师检查的敲门砖。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