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研修作业要求截止时间:2016-10-24
  2. 作业要求:

    题目: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已经将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到自己的实际课堂环节中,请根据以往经验,联系本次培训的课程内容,分享在培训课程中您认为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的知识点及应用,并简要叙述这样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哪些优势?您又是如何应用的?

    作业要求:1、 认真阅读作业内容,分享有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点或应用技巧,优秀作品将在项目主页获得展示机会
                   2、 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格式清晰,页面整洁
                   3、 作品必须为原创,且与本次培训课程内容相关,发现抄袭一律视为0分,且直接取消项目最终评优机会
                   4、 请务必于截止日期前提交作业,过期将无法补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作业要求

陈冶 已推荐!

提交者:牛凌婕     所属单位:阳新县附属学校     提交时间:2016-09-10    浏览数:4     

信息技术,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动形象


【摘要】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近几年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来。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普通的品德与社会教师,近几年,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品德与社会教学变得生动形象。

【关键词】教学   社会   信息技术  生动形象   潜能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利用信息技术可创设形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能模拟变化万千的社会情况,可以制作交互性强,介面友好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突显《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

  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开启心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师在选择开课环节时,就要精心的提炼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倍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品生课堂不再枯燥、抽象,从而对品生课产生亲切感。如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五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主题是《好大一个家》,活动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文化。这是一个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较为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感受的主题。而教材提供了的画面和文字也无法展示大中华、多民族、多文化的背景。又由于五年级的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对祖国和民族的认识模糊,课堂上往往会出冷场和老师“一言堂”的现象。课前教师以《爱我中华》歌曲为背景,制作了有中国版图、中国名山大川、有故宫长城、有现代城市标志建筑、有古代四大发明和“神六”飞天、有各民族幸福和谐生活情景的课件。上课伊始,我就播放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通过观看录像感受祖国的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团结、生活美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为活动的开展铺垫了认知基础和感情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延展课堂的空间界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内容应来源于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的、儿童耳熟能详乐于学习的、且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生活实际。因此,让现实生活更多地融入到《品德与生活》中,让《品德与生活》更深入广泛地介入现实生活,让孩子们在《品德与生活》中更清晰地了解生活和社会,形成适应社会、热爱生活的能力和品德,是每位品德学科教师的职责。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模拟和实拍功能,较好地再现了学生生活场景,使《品德与生活》课堂更富有生活情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如组织五年级下册教材《来到黄河岸边》这一课活动导入新课时,播放家乡青山绿水的风景片,让学生欣赏水之美,紧接着演示水源污染的图片课件,教师话锋随即一转:这些污染的现象你们身边有吗?把你们课前调查到的我们身边的水资源被污染的资料都拿出来。将课堂交给学生,将教学内容牵引到学生生活中去,充分让学生谈自已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告诫人们什么。接着教师再将学生的视角由“我们”身边拉到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播放黄河水资源污染情况图片课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提醒同学们思考:我们要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呢?随后又将学生拉回现实中来,通过观看一些同学在水龙头旁洗手、玩水、打水仗、水龙头也不关的录像课件,通过讨论交流:看了这段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再通过交流展示自己收集周边人浪费水的现象的材料,学生深深地明白了哪些行为是污染水、浪费水的行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就能够避免那些行为,学会保护水资源,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潜能

信息技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入情入境就会思维敏捷,适时地留有一定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讲五年级上册《科技改变生活》一课时,我在教育网站上查找“未来城市”、“超级城市”、“巨型建筑”等各种各样的设想方案展示给学生欣赏,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发现的问题,设计自己心中美好的家园,学生潜能获得了发展,想象的翅膀展开了,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提高,学生按自己的认识和想象画出家乡的明天。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多媒体技术成为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要因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运用科学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做真正的引导者,这才能真正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动形象。

信息技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动形象,希望能理论指导实践。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