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研修作业要求截止时间:2016-11-10
  2. 作业要求:

    题目: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已经将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到自己的实际课堂环节中,请根据以往经验,联系本次培训的课程内容,分享在培训课程中您认为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的知识点及应用,并简要叙述这样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哪些优势?您又是如何应用的?

    作业要求:1、 认真阅读作业内容,分享有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点或应用技巧,优秀作品将在项目主页获得展示机会
                   2、 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格式清晰,页面整洁
                   3、 作品必须为原创,且与本次培训课程内容相关,发现抄袭一律视为0分,且直接取消项目最终评优机会
                   4、 请务必于截止日期前提交作业,过期将无法补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作业要求

提交者:程学民     所属单位:经济技术开发区附属学校     提交时间:2016-10-20    浏览数:3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整合的含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第四部分的11点中讲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可见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中小学开设,而且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所以加快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而此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又是一个新课题、新内容。

教育改革是教育跟上或超前于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课程改革则是这个主题的核心。当前,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和发展,以信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这些,都标志着我们已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开展中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教育信息化进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回顾我国中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程,可以知道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计算机教育的一部分,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使用的工作,限于当时技术条件,软件水平不能令人满意,计算机辅助教学停留在试验阶段,有的人甚至提出了否定意见。之后,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不断提高;由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的需要;在教学新理念的推动下,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或者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从系统论的角度说,“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课题,目前,各教学研究部门和有条件的中小学都投入了较大的力量进行实践研究并已取得很多可喜的成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有形成主流之势。它的发展无疑将为新的教学理念的实现开辟出美好的前景。当然,我们还应认识到这个发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一个一个成果的去积累。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粉笔和黑板的作用要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将是多媒体和网络;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被重新定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局面将被改变;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发展个性,注重实践能力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将不断提高。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日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二、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1、新课程的实施,教学信息量的加大需要新技术来呈现。

随着教学信息量的增多,我们有时候需要用图片、视频、多媒体信息制作成课件来呈现,这样能更加全面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所以要用幻灯片或者投影机来播放教学课件,让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完全融合到我们的课件中。

2、 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提高教学效度需要新技术的支撑。

学生的视觉认知的效果远远超过听觉认知的效果,实践表明,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当然要把书本知识转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多媒体信息,这就需要一系列新技术的支撑:比如说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幻灯片制作工具(POWERPOINT)等.

3、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后,现有的现代化教育资源必须发挥最大效益。现在的多媒体教室都配有幻灯、投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用具,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设备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要最大效益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使它们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4、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因而,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所不可缺少的强大推动力;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以下几点优势:

1)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   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   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5)   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者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正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乃至根本措施。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无论从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看,还是从课程改革所必须承担的任务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都是势在必行、势在必成的一桩伟业。可以这么说,“整合”所达到的水平,即反映着课程改革所达到的水平。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

由于“教无定法”,谁也不可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包治百病”的整合方法。但是不同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只要掌握了这种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各学科的老师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的学科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来。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整合”。

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应该特别强调建构主义理论,之所以这样做,并非因为建构主义十全十美,而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是极大的冲击;除此之外,还因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可以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也称“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既然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当然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才有可能达到有效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取得“整合”的实质性成效;否则将会迷失“整合”的方向,把一场深刻、复杂的教育革命变成简单、机械的技术手段运用与操作。

由于教学结构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这必须要求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实施的整合,能否使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结构相比发生某种改变。围绕这四个要素认真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

3、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新型教学结构(“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实质与关键是教学设计,而且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即涉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理论正好能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网络),在整合过程中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同时强调、甚至更加强调要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认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

4、要努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通常有以下四种类型:多媒体素材类、多媒体课件类、网络课程类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类。一般来说第一种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只要通过网上搜集、下载、整理即可获得;其余三种类型的信息化学习工具类的研发比较困难。这里要说的是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教师们自己去搞课件开发或者软件开发,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去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去满足我们的课堂教学需求。

5、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创建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分层次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而学科教学过程涉及三个阶段:一是与课堂教学环节直接相关的“课内阶段”,这一阶段就是40分钟;另外两个阶段是“课前阶段”与“课后阶段”(“课前”与“课后”这两个阶段也可合称为一个“课外阶段”),所以从高层次来讲,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只有两种——“课内整合模式”与“课外整合模式”两种。

至于“课内整合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教学设计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策略和不同的技术支撑环境等多种因素,所以实现课内整合的教学模式要复杂一些。如果按照学科划分,有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如果按照教学策略划分,有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演示、讲授、辩论、讨论、角色扮演等不同策略的课内整合模式;如果按照技术支撑环境划分,有基于网络、基于多媒体、基于软件工具、基于仿真实验等不同技术支撑环境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对于如何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迄今为止尚未找到正确的途径与方法。美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在课前与课后——包括资料查询以及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并要求学生将预习情况与存在问题在上课前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教师及时调整下一节课的授课内容、方法与进度。                               而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一般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还要依靠教师去言传身教。

我们中国则相反,我们认为课堂是主阵地,所以历年来都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

值得学习,很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