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实践研修成果要求截止时间:2016-11-10
  2. 作业要求:

    题目: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您或者小组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一节课,并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如没有拍摄设备,可用文字记录),课后根据实践情况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并完成教学实践反思,将修订后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教学课件(终稿)和课堂实录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提交至平台。

    作业要求:1、培训成果资源包至少包括三个作品:教学设计(含实践反思)、教学课件(PPT)和课堂实录,教学设计与PPT以附件形式上传,课堂实录从视频上传通道上传,请选择平台支持的视频格式。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课堂实录以视频格式为主,无录制设备也可用文字记录。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请务必于截止日期前提交作业,过期将无法补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实践研修成果要求

王有海 已推荐!

提交者:柯贤根     所属单位:阳新县第一中学     提交时间:2016-08-25    浏览数:0     

 探索我的碳足迹

——表格数据的处理

阳新一中  柯贤根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与作用:《表格数据的处理》是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四章第二节内容,主要讲述表格数据计算和分析的相关技能。表格数据的计算和分析是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本节内容在初中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概括和提升,为学习后面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和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化作铺垫。本节总课时安排约需2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

2、教材处理:高中信息技术对软件功能的使用及其基本操作不再做详细的介绍,而侧重于引导学生从如何分析问题或任务需求着手,寻找技术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策略,学会利用恰当的技术加工信息,利用合理的表现形式呈现主题。为了达到这一教学要求,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本节课以探索我的碳足迹为线索,连贯大纲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信息加工技能的同时,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掌握探究问题的过程、方法与途径。

二、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有如下几个特点: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Excel部分基础知识,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自学能力;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高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比较强,能进行相当抽象、系统的思维活动,具备自主探究问题的实践能力;高中生对操作性知识比较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本节课可以抓住以上三个有利因素来组织教学。

三、教学目标

目标维度

行为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表格数据计算中公式及函数的使用方法;

2)掌握表格数据分析中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的技能,培养学生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制定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以探索我的碳足迹为主线,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学生通过阅读导学案、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和教师辅导解决学习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探索“我的碳足迹”实践,增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倡导低碳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表格数据的计算、排序和筛选。

2、教学难点:函数的正确选择和熟练运用。

五、教学准备

教学资料:“ppt讲稿”、“导学案”和“实践练习”。

教学环境:机房内安装有投影,学生电脑安装有收发作业功能的教学软件。课前通过教学软件将“导学案”和“实践作业”分发到学生的电脑上。

六、教法与学法

1、教法: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活动特点,宜采用主题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创设情境、学案导学、问题驱动,演练结合为主要教学方法。

2、学法: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协作学习”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1、播放环境遭受破坏的画面、音乐;

2、小结画面内容,结合“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提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第二环节:复习旧课,梳理知识。

1、回顾旧课

2、自学“导学案”,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回顾旧课 ,了解学情,寻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调整教学计划,促进课堂有效教学。学生通过阅读导学案,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准备,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环节: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实践一:应用Excel公式,计算我的碳足迹。

1.以月为单位,统计自己在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11个项目的大概数据,填在表中。

计算碳排放量的调查表

2.将统计数据填入表中,计算出碳排放量,探讨如何快速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这是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方法与要求比较简单,其目的是与初中知识相衔接,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导学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顺利地学会新知识、新技能,有些学生还会利用“自动填充”方式进行快速计算。这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实践二:运用Excel的常用函数,计算我的碳足迹(怎样引出函数)。

平均一棵树一年吸收CO218.5kg,算一算,为补偿你一个月的碳排放量,需要植树_________棵。(引出函数的应用)

1、用求和函数计算我个人的碳排放总量,表达式为_______

2、对比公式计算和函数计算,你认为函数计算的优势是:                 

3、有没有比函数更高效的方法?                                

课堂活动:课堂上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相互协作解决难题,并根据课堂观察情况,让能力强的学生充当小老师,指导其他学生,或到台前进行操作演示。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导学案中对常用函数进行详细说明,对应用格式进行了举例)。

设计意图:函数的正确选择和熟练运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采用协作学习、教师指导、学生演示等学习方式。

实践三:利用Excel的筛选、排序等功能,分析我的碳足迹。

有人测算,我国人均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7吨;13亿人口,就是35亿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注意减少自己的碳排放,乘以13亿,我们就会为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放缓做出巨大的贡献。

请依据自己的碳足迹,分析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比较大,思考产生原因,并制定相应减排方案。

1、从数据区域中筛选出“碳排放量”大于等于10KG的项目。统计我个人每月碳排放量大于10K项目有_________

2、查看10K 以上“碳排放量”的次序。

3、想办法看看“衣、食、住、行、用” 哪个的碳排放总量最大”。

“分类汇总”是将同类记录排在一起,求每一类在某个字段上的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计数等, 汇总前要对分类字段进行排序。

(1)先对分类字段______________进行排序,让衣、食、住、行、用每一类数据相对集中。

(2)按要求,设置分类字段为________,汇总方式为________,选定汇总项为____________

(3)如果要算出5个方面碳排放量的平均值,则只需要把汇总方式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结合你的日常生活习惯,参看《全民减排节能手册》http://www.most.gov.cn/ztzl/jqjnjp/qmjnjpsc/qmjnjpsc-qy.htm的内容,制定自己的减排方案。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数据加工部分,为了制订科学的“低碳生活方案”,需要运用筛选、排序和分类汇总等技术手段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加工。课堂上,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技能。“横看成岭侧成峰”,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本环节是依据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进行设计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行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作业交流,展示自我

学生完成的任务通过广播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通过相互对比数据,查找自身不足,进一步完善“我的低碳生活方案”。教师对共性的问题加总结和提升,对学生的创新点多给予表扬和激励。

设计意图:根据动机理论,及时反馈、评价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对进一步学习有促进作用。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1、教师通过右图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巩固本节课新学习的相关知识。

2、课外作业

某校组织了一次校园歌手比赛,下面是7位评委对10位同学的评分。有效分的计算方式为:从7名评委给定的分数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剩下的5个分数取平均值,作为该选手的最终得分;再根据各位选手的最终得分从高到低排列,确定名次与获奖等级。奖级是根据每位选手的名次从高到低依次定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所占比例依次为20%40%40%  

                                                    

设计意图:由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知,及时复习有利于知识的牢固掌握。通过知识结构图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减少遗忘。课外作业则考查学生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计算、分析我的碳足迹中掌握信息处理的知识与技能,制订“低碳生活”方案,增强环保意识,提升实践能力。本节课始终坚持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的特点,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利用课堂上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真正做到:学生能看懂的不要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要讲。以达到互问、互议、互评的教学效果。

 

和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