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实践研修成果要求截止时间:2016-10-24
  2. 作业要求:

    题目: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您或者小组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一节课,并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如没有拍摄设备,可用文字记录),课后根据实践情况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并完成教学实践反思,将修订后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教学课件(终稿)和课堂实录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提交至平台。

    作业要求:1、培训成果资源包至少包括三个作品:教学设计(含实践反思)、教学课件(PPT)和课堂实录,教学设计与PPT以附件形式上传,课堂实录从视频上传通道上传,请选择平台支持的视频格式。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课堂实录以视频格式为主,无录制设备也可用文字记录。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请务必于截止日期前提交作业,过期将无法补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实践研修成果要求

提交者:王定岁     所属单位:阳新县附属学校     提交时间:2016-09-29    浏览数:0     

本节课为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了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提前给学生布置复习任务,完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基础知识的回顾和梳理,列出难点清单并上交。由教师整理后,结合高考考点确定本节课复习的重难点;精选案例,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教案等。

3重点难点 评论(0

教学重点: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的应用和判别;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教学难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4教学过程

4.1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知识回顾 评论(0

【师】 在前期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分门别类的复习后,这节课我们复习的角度从单一的要素提升到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多媒体展示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结构图

【师生】回顾具体知识内容。

【师】 展示学生课前对本节复习内容基础知识的梳理结构图,并点评。

活动2【活动】典例剖析 评论(0

【承转】对于整体性,我们要求大家突出对自然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效应的理解,以及人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对于差异性,主要是对自然带分布的三个规律的理解和应用;非地带性在下一课时再进行复习。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共同分析:

【例1(2012·广东韶关一模)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太阳辐射

        C.地理位置      D.下垫面状况

(2)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A.气候    B.地形   C.植被   D.河流

【生】先独立完成两道选择题,然后前后四人小组交流答案,讨论本题旨在考察的知识点。

请学生就以上讨论结果发言。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总结)

   这道例题本身难度不大,但我们除了作对选择以外,还要深入理解此题所要考察的知识点,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题目中所给出的“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是呈现给我们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将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要素放置于也同一个地理区域上,各要素才能产生联系。在特定区域的既定的气候、地形条件下,就会产生与之对应的植被类型和水文特征。从这个角度理解,在这个区域内部,各要素体现出整体性特征。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区域一个要素变化,其他要素跟着变化,最终导致整个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发生变化。而这个“牵”的动作,往往是由人类活动来完成的。因此,要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对整体性有正确的认识。

活动3【讲授】知识回顾 评论(0

【承转】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的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陆地环境的差异性主要是通过自然带体现出来的。

纬度位置不同    热量差异

海陆位置不同    水分差异   气候类型不同     植被、土壤不同   自然带不同

【师】展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顾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师生】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南北方向更替,热量带和植被类型发生改变。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东西方向更替,主要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更替。

【承转】从同学们交上来的难点清单来看,难点主要集中在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接下来我们将进行重点分析。

 多媒体展示

【师】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更替来体现,简称垂直带谱。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海拔升高引起的热量(还有水分)递减造成垂直自然带的更替,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增高引起的热量递减造成的水平自然带的更替。

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借助例题来完成。

多媒体展示(学案)

活动4【活动】典例剖析 评论(0

【例2】下图为安第斯山脉某段的植被垂直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垂直带谱包括起始带——基带(山地下部第一个自然带)、林线(森林上限)、雪线(永久积雪冰川的下界)、顶带(山地垂直自然带中最高的自然带)。请分别写出图中安第斯山脉东坡的基带和顶带的名称,林线和雪线的高度。

【师】请同学们通过完成第(1)小题,了解该山脉的垂直带谱分布特点。

【生】独立作答。

【师】请学生展示答案,总结知识点。

     一般情况下,山地垂直带谱数目较多,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有基带和雪线。基带的自然带类型反映出该山所处的地理位置;顶带类型反映出该山的海拔或者相对高度。如图中,安第斯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可知其该段山体位于赤道附近;顶戴覆盖永久积雪和冰川,说明海拔足够高,以至于山顶温度很低。这样的山体,垂直带谱就比较丰富和完整。

通过第(1)小题,我们要对垂直自然带谱做出的评价是 垂直带谱是否完整和丰富。(数目多少)

【师】同步板书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第(2)小题完成对雪线的学习。请大家结合雪线的相关概念分析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2)请分析图中安第斯山脉雪线东坡低、西坡高的原因。(说明: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年降雪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累积多年积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

【生】四人小组讨论: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如何影响,用讨论结果解释安第斯山脉雪线东坡低西坡高的原因。请部分小组阐述结果。

总结:雪线高低主要受降雪量和消融量的影响。降雪量就是降水量,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对于山地而言,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与此同时,迎风坡降水多导致同高度山体气温低于背风坡,冰雪分布下限即雪线下降。 消融量与气温有关,气温高,消融量大,雪线高。同一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雪线高度阳坡高于阴坡。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要根据山体所处当地的具体风向确定,没有定论。

安第斯山脉东西坡雪线的高度差异,主要是由于东坡是东南信风迎风坡,降雪量大,导致雪线较低。

【师】同步板书

【承转】除了顶带和基带以外,位于垂直带谱中段的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我们也要关注其异同点。请大家思考并讨论第(3)小题

(3)请分析图中安第斯山脉各林带(如落叶阔叶林带)分布东坡高于西坡的原因。

【生】四人小组讨论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分布高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并用结论结果解释安第斯山脉各林带分布东坡高于西坡的原因。请部分小组阐述结果。

【师】点评总结归纳:植被生长需要一定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不同的坡向热量和水分条件不同。阳坡热量高于阴坡,充足的热量条件可以满足植被生长在更高的海拔高度处,同高度的阴坡热量条件差,同种植被只能分布在较低的海拔处。同理,迎风坡水分条件优于背风坡,同种自然带植被分布高度迎风坡大于背风坡。

 安第斯山脉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各林带分布可以到达较高的海拔,即东坡高于西坡。

【师】同步板书

总结:通过这几道小题的练习,我们可以总结出垂直地带性的分异规律主要通过垂直带谱来体现。对于已知山体的的垂直带谱的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垂直带谱数目的多少,也就是垂直带谱是否完整、丰富,不同坡向自然带的数目类型是否相同;二是雪线,不同坡向雪线的高低即影响因素;三是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差异和影响因素。

活动5【练习】真题演练 评论(0

【承转】接下来,我们运用我们总结出来的方法来解决几道典型题目。

真题演练1.(2015·武汉模拟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师】强调:此题仅仅要求指出差异,并不需要分析原因。属于地理原理和现象特征的描述类题目。请同学注意刚才总结的几个答题要点,并组织好答题语言,在学案上书写答案。请独立作答。

【师生】学生独立完成分析和作答,教师巡视指导。

【生】请部分学生展示答题结果。

【师生】对比几位同学的答案,从答题要点和答题语言方面进行比较和评价。并与标准答案对比,提出改进的地方。

标准答案:北坡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真题演练 2.(2015·上海静安二模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其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师】此题属于地理特征和现象的原因分析类题目。请同学们注意需要分析的现象有几种,避免漏答;每种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产生影响,避免错答。思维完毕,请整理答题语言,书写在学案上。请独立作答。

【生】请部分学生展示答题结果。

【师生】对比几位同学的答案,从答题要点和答题语言(逻辑性方面)进行比较和评价。并与标准答案对比,提出改进的地方。

标准答案:乞力马扎罗山所处的纬度低,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由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重要因素,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

 

活动6【讲授】难点直击 评论(0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判读:
 1.
垂直带谱的数目(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基带确定纬度
)
 2.
雪线:阳坡高于阴坡(气温)        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降水量
)
 3.
不同坡向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 :阳坡高于阴坡(热量)           迎风坡高于背风坡(水分

活动7【讲授】课后小结 评论(0

【师】总结本课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于正确区分整体性和差异性,并能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做出正确的判读。整体性体现在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差异性体现在不用区域之间自然带的不同。人类作为地球上最为活跃的主体,不可避免的要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在这些活动中,我们要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思想意识,处理好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做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板书设计:

 

                                          

                                        

活动8【作业】课后拓展 评论(0

课后思维拓展:

作为世界最高峰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达到8848千米左右,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相当显著。请同学们结合下图和本节知识对珠穆朗玛峰的垂直地带性做出描述和分析。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做讨论。

1学时

课堂实录 评论(0

1学时

课件 查看(0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怎么连接到一师一优课去了?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