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实践研修成果要求截止时间:2016-11-10
  2. 作业要求:

    题目: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您或者小组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一节课,并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如没有拍摄设备,可用文字记录),课后根据实践情况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并完成教学实践反思,将修订后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教学课件(终稿)和课堂实录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提交至平台。

    作业要求:1、培训成果资源包至少包括三个作品:教学设计(含实践反思)、教学课件(PPT)和课堂实录,教学设计与PPT以附件形式上传,课堂实录从视频上传通道上传,请选择平台支持的视频格式。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课堂实录以视频格式为主,无录制设备也可用文字记录。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请务必于截止日期前提交作业,过期将无法补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实践研修成果要求

陈绪永 已推荐!

提交者:吴远新     所属单位:阳新县附属学校     提交时间:2016-10-22    浏览数:0     

实践研修成果

姓名

吴远新

年级

高一

学科

历史

所在工作坊

研修主题

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评价定型

原来教学设计

课例展示思考后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考试内容与要求: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学习要求:知道建国初期的扫盲教育和高等教育、“文革”对教育事业的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从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重点: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新时期“依法治教”及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和发展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基本特点和性质。

了解“文化大革命”中开展的所谓“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它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断层”和“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损失。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理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中国确立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现了新政权人民当家作主的阶级本质,是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民主政权。

比较“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的惨遭破坏和新时期教育的繁荣,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国家形势和方针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联系实际,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教学流程】

  (板书)奠基篇

投影:

1953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和工人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应用短文;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

 

  (板书)挫折篇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问:根据以上材料,“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

  播放视频:1977年恢复高考。

  (板书)发展篇

  投影:

  在恢复高考问题上,邓小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在1984年的国庆游行队伍中,有大学生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

  投影:

  投影:邓小平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投影:希望工程。

  投影:“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3.6%。

  (板书)成就: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第二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79页“学习思考”

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在各个方面。

  课本第80页“学习思考”

答: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和边疆,得到了锻炼,为边远和不发达地区的开发献出了青春年华,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加上缺乏整体规划,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给他们在思想、文化、个人生活等方面带来很多不幸,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便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的断层。从长远来说,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课本第80页“学习思考”

答:因为它使得“考试获得成功”“考试实现就业”“公平竞争”等重新得以实现,使莘莘学子的十年苦读有了回报,并与国际接轨,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机制,尤其是使十年“文革”中的大量失学青年有了升学机会,所以其社会反响巨大。

  课本第82页“自我测评”1

答:破坏:学校秩序混乱;招生工作基本停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在全国范围展开。影响: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阻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课本第82页“自我测评”2

答:中国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人教育成绩显著。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考试内容与要求: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学习要求:知道建国初期的扫盲教育和高等教育、“文革”对教育事业的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从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重点: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新时期“依法治教”及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和发展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基本特点和性质。

了解“文化大革命”中开展的所谓“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它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断层”和“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损失。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理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中国确立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现了新政权人民当家作主的阶级本质,是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民主政权。

比较“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的惨遭破坏和新时期教育的繁荣,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国家形势和方针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联系实际,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教学流程】

  投影: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图。

  (板书)奠基篇

投影:

1953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和工人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应用短文;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

 

投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1966年起,每年98日为国际扫盲日

投影:

  投影: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

中等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6.9

小  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板书)挫折篇

  投影:“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上山下乡。

红卫兵运动持续两年多,终于闹得革命领袖也头疼起来。尽管他们此前一再呼吁“复课闹革命”,震荡和混乱却无法制止。到1968年暑期,大学仍不招生,工厂仍不招工,六六、六七、六八3届高中毕业生共400多万人呆在城里无事可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但领袖的号召力仍然无限。

19681222,《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此后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但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因此,广义的知

 

 

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投影: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问:根据以上材料,“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

  播放视频:1977年恢复高考。

  (板书)发展篇

  投影:

  在恢复高考问题上,邓小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在1984年的国庆游行队伍中,有大学生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

  投影:

  投影:邓小平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投影:希望工程。

  投影:“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3.6%。

  (板书)成就: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差别较大,如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立法(除《义务教育法》)岳麓版就没有。岳麓版无“科教兴国”的内容。考虑到考试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授课时这一部分的内容省略。

人民版虽然没有希望工程的内容,但是考虑到希望工程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项目,也是利国利民的事业,授课时参照岳麓版的内容补充了希望工程的相关史实。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79页“学习思考”

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在各个方面。

  课本第80页“学习思考”

答: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和边疆,得到了锻炼,为边远和不发达地区的开发献出了青春年华,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加上缺乏整体规划,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给他们在思想、文化、个人生活等方面带来很多不幸,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便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的断层。从长远来说,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课本第80页“学习思考”

答:因为它使得“考试获得成功”“考试实现就业”“公平竞争”等重新得以实现,使莘莘学子的十年苦读有了回报,并与国际接轨,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机制,尤其是使十年“文革”中的大量失学青年有了升学机会,所以其社会反响巨大。

  课本第82页“自我测评”1

答:破坏:学校秩序混乱;招生工作基本停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在全国范围展开。影响: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阻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课本第82页“自我测评”2

答:中国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人教育成绩显著。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新修改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哪些特点

增加了对比方面的一些史实,通过投影和相关视频多媒体手段,课堂效果更直观,气氛更浓,容量更大了.

 

 

 

 

 

 

 

未来在设计中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一是要教师自身更熟练,更灵活地掌握各种信息技术.二是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

 

 

 

 

 

 

作业认真,符合要求。

附件

  • 151213305496.doc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