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实践研修成果要求截止时间:2016-10-24
  2. 作业要求:

    题目: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您或者小组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一节课,并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如没有拍摄设备,可用文字记录),课后根据实践情况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并完成教学实践反思,将修订后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教学课件(终稿)和课堂实录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提交至平台。

    作业要求:1、培训成果资源包至少包括三个作品:教学设计(含实践反思)、教学课件(PPT)和课堂实录,教学设计与PPT以附件形式上传,课堂实录从视频上传通道上传,请选择平台支持的视频格式。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课堂实录以视频格式为主,无录制设备也可用文字记录。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请务必于截止日期前提交作业,过期将无法补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实践研修成果要求

提交者:陈世金     所属单位:阳新县附属学校     提交时间:2016-10-18    浏览数: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

3.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进而懂得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严酷。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对比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

2、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PPT展示诗句)。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听录音朗读。(播放视频朗读,图声结合,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氛围中)

大家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给每一个画面取一个名字。( 全班站起来,小组讨论探究,教师走到学生当中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然后小组成果展示。

明确:从3--11自然段。主要是5幅画面,第3段庭院静观(破屋秋色),第4段槐树落蕊(街头落蕊),第5段秋蝉残鸣,第6—10段闲话秋凉,第11段清秋佳果。

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

3、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板书】                                                                                                                                       

1)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明确:冷色。

2)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结合导学案【文题背景】来讲解)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3)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

【秋声】     

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人声   【板书】

四、小结

   本文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板书】

五、布置作业:

    思考:这节课我们主要赏析了3-11段,感受了作者笔下故都秋的

清、静、悲凉。文章的第2121314段这些文字看似多余,它们有没有作用,如果有,有何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赏析意象,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分析第12段,分享感悟和美文。

【教学过程】

一、赏析意象(结合导学案【文本研读】第1题找意象,找特点,品感情来讲解。)

①牵牛花:作者选择的牵牛花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啊,要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既写同时也写;为什么是一椽破屋”“破壁?这些都说明了这是故都,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绪。试想,在崭新的房子里面,能够有这些悲凉、凄清的情绪吗?而且,作者对这些牵牛花的颜色也是挑三拣四的,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淡红色最下?因为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试做陪衬。体现了悲凉。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

②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明确: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二、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

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文章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

明确:114段,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三、难点探讨

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四、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导学案【文本研读】第4题,写出课文中一两句你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请学生站起来自由发言。

五、优秀佳作分享

导学案【文本研读】第5题写一段优美的文字,描绘一下你故乡的秋天,让写得好的学生站起来跟同学们分享他的这段文字。

板书: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庭院静观        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槐树落蕊            秋草(枯黄)灰沉沉的天(灰色)   

秋蝉残鸣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闲话秋凉          秋声:鸽声、蝉声、风雨声、人声     

清秋佳果    悲凉       情感:向往、迷恋、孤独         

教学反思: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学的模式绝非是一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能成为活的课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在备课中多设想学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倾听学生的意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附件

  • 《故都的秋》必修课件PPT.ppt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