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教材预留空间,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发布者:雷晓霞     所属单位:省直     发布时间:2016-06-12    浏览数:0

 

作为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在进行品德培养时,要重视环境性课程资源的挖掘。新课改的教育空间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学更提倡联系学生实际,教师应尽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与感悟中受到环境教育。

在教学《我知道的北京》这一主题时,结合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盛事,我以“绿色奥运”为依托,开发了“我们与北京绿色奥运”,“北京绿色奥运场馆建设与百姓生活”,“北京绿色奥运交通”等系列时事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走访、调查、分析,了解了北京奥运会场馆在规划、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都贯穿了“绿色奥运”理念,节能降耗成场馆亮点,知道绿色奥运环保理念已融入国人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北京、热爱奥运的情感,让环保、节约、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传递到每个学生家庭,植根于学生的脑海并付诸实际行动。

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资源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而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很大,付出代价很高,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在教学《祖国资源的“博”与“薄”》时,我引导同学们开展了“变废为宝”系列活动。如:回收废旧电池、回收旧报纸、我的奇思妙想——用铅笔屑和废的一次性餐具、桌布及报纸作画,制作工艺品等。同学们在用餐时,慢慢告别了一次性餐具,并建议家长也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他们对环境的保护不仅立足现在,更着眼将来。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