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效课堂”中,寻求创新的起点

发布者:冯胜     所属单位:东湖高新区     发布时间:2016-06-14    浏览数:0

在“高效课堂”中,寻求创新的起点

——由一场“争辩”引发的思考

一说起“创新”,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发明、创造”。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要出现像“发明、创造”那样的创新,但应具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在高效课堂中,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呵护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结合课堂教学中的一场“争辩”,谈一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达成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一次我教学二年级上学期《对称》的时,当学生们欣赏到一幅幅美丽的对称图案,感知对称图形,认识对称轴后。我提出:同学们,我们常见的长方形是对称图形吗?全班同学都同意它是对称图形。接着我追问:它有几条对称轴呢?此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它有4条轴对称图形,还有少数几个学生却争论着说:

“老师,不对,长方形只有2条对称轴。”

4条!”“2条!”
       ……

霎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一双双眼睛都看着我,期盼着我一槌定音。究竟有几条对称轴呢?既然有学生提了不同意见,何不将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给学生,让出现的问题转化成一种教学的资源,由学生主动去探究呢?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

“请大家安静,刚才这个图形到底有几条对称轴,争论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你们能想办法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吗?”

“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这下同学们都动起来了,画的画,折的折。过了一分多钟,学生们就有了发现,有学生叫了起来:

“老师,我发现只有2条。”

赞同的声音越来越多。

我又问:“你们是怎样找到2条对称轴的,为什么不是4条呢?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马上就有同学举手了:“我们小组把长方形的纸,左右对折,上下对折都能重合,所以有2条对称轴。” 说完,他当场演示了一番。

另一个同学说:“当时,我们想斜着对折也能重合,这样就有4条对称轴。但是我们通过斜着折后,发现两部分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只有2条对称轴。”

   你看,孩子们不仅能分辨轴对称图形,而且通过找对称轴,对长方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看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就继续追问: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的?很快学生知道了4条,你们能演示给大家看一下吗?……

“它为什么有4条呢?和长方形的区别在那里?”我提问,想让学生有比较才有更深刻的理解。

“因为正方形斜着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这样就比长方形多了2条。”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到,其余的学生表示赞同。

“老师,我们要判断对称图形就是看对折后是不是完全重合,如果完全重合那么这个折线就是对称轴。”一个学生没等我允许就站起来说道。这不真是我要归纳的吗?我由衷的欣赏这些孩子。

对两个看似极普通的图形的探究,却占去了这堂课相当一部分时间,但我认为值得!因为高效课堂就是把课堂变为学堂,把教师变为导师,把讲台变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我巧用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资源,使其变废为宝。让我的学生在获得数学概念深刻理解的同时,数学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使孩子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

我想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灵活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动手验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办法,也是促使课堂高效的途径之一。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