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发布者:李君怡     所属单位:省直     发布时间:2016-06-15    浏览数:0

  1. 把地理知识与其周围的地理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来分析一些影响本地环境的灾害产生的原因,如沙尘暴、旱涝、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使学生们认识到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实现人地协调发    

    2.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
      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工业区考察,参观污染严重工业企业的布局,造纸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使同学们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可以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3.结合当地政府的重点工程或环保热点问题激发中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如工厂的迁移,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等。
    4.结合3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通过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使学生学会了应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和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帮助学生形成了科学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而且还使学生提高了素质。系列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将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同身边的、区域的,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培养他们具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价值观和日常行为方式,为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激发、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外调查、访问、考察、监测、讲座、论坛等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各种环境问题,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会以新的角度观察问题,用新的眼光分析问题,并寻求新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了地理教学的整体优化。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并注意环境信息传递形式的多样化,会让地理课堂变活、生动、有趣,地理教学将由于环境教育而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最终追求最优化。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