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发布者:田娟     所属单位:省直     发布时间:2016-06-20    浏览数:0

 

一、让学生在“问”上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

英语学习是一种积极紧张的思维活动,它必然产生不少疑问,但我们现行的教育方式却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并且提出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少。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一段精辟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而美国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所以中国学生进校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方式的落后,也是我们现行教育模式的悲哀。究其原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剥夺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和权利。教师不反对学生提出与书本一致的观点,但也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些教师习惯将听话顺从的学生当成乖孩子,而对那些喜欢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认为是钻牛角尖,更有甚者认为是对教师的不尊重,或是对课堂的捣乱。这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人云亦云,生怕冒犯了教师,心理依赖倾向严重,无形中窒息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标准,就是学生提出问题。”为此,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我们的教学,为什么都让“答”代替了“问”。

二、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好问虽然是人的天性,但强烈的问题意识,勇于挑战的科学怀疑精神需要后天来培养。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呢?

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Why”“What”“How”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

2. 为学生提问作榜样

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就是希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原动力。然而要真正通过提问,使学生“运其才智”,“领悟之源广开”却不是件简单的事,必须注意问题不能过于简单或深奥,过于简单学生无需动脑,过于深奥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对那些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应由简到难逐步加深,让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解答出来。这样既能让学生得到又不能轻取,无形中加强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3. 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

由于一些原因,学生们所面对的知识间的联系是处于一种隐性的状态,而对于这种联系的充分把握,是衡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程度的标志。为此,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挖掘它们内在的联系。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培养打破常规、克服保守、勇于进取的精神,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质疑,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学生有意无意提出问题,不仅仅是思考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当学生在这方面灵光闪现时,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当或错误教师也不应嘲讽,而应肯定其大胆提问的行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由于创设问题情境适合在课堂教学的关键时刻予以展示,使学生大有发现,那么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4. 积极引导学生发问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促其提问,初中生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提问的支点。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发现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与好奇紧随的则是“Why”“What”“How”,引导并鼓励他们敢想敢问。如He _____ (leave) for New York soon.同学都认为“soon”是与将来时连用,于是填了will leave,我说这里除了填“will leave”还可填“is leaving”,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想弄清的问题“leave”的进行时为什么能跟“soon”连用,原来“come, go, leave”的进行时可表示将来。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成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使受教育者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想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现代教学论认为,实现教育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精心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