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探究

发布者:李俊     所属单位:省直     发布时间:2016-06-29    浏览数:0

关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策略的几点思考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组织开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尝试这种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载体。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宠儿”,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推崇。然而在这一学习方式的推行和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使得合作研究表面化、形式化,而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存在着一部分低效显像。如:角色分工不到位,各组成员分工不到位;分组活动具体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学生层次不相同,研究合作参加度不均衡等。如果广大教师要适时适地正确合理利用这一教学方式和策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有必要重新审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对其进行再认识。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 精心准备,培养习惯。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真分析班级的学情,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讨论的小组。

合理分组,优化组合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我认为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分组,教师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在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力量均衡”的原则。本班分组情况是以4人一小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来分的。每组的学生按学习能力的不同,分成了1、2、3、4号,1号学习能力稍弱,4号学习能力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四人一小组随时可以拆分为2人一小组。1号和4号为一小组,2号和3号为一小组。

2、 精选有价值的合作内容,并准确表述合作的主题。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作为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在什么情况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最为正确合理呢?笔者认为学生学习直观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迁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规律性明显的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相似的知识;开放性较强的教学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比较适宜。

3、训练和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习惯。

学生不善于合作,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比如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努力与他人沟通达成一致的习惯等。合作的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需要通过教师不断地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和合作的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使学生确实感到“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和愉快,才能逐渐树立起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明确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告知学生在讨论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任务,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讨论中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组内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个人。具体操作如下: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后,应健全小组组织。在健全小组组织时,教师应遵循人人有活干,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原则。可在各学习小组内设置: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者(首席发言人和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门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其次是明确组长权利。最后组长确定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制定本组的制度,布置学习任务等等。

5、 合作时机的选择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要选择好时机,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同样也存在最佳时机选择的问题。小组合作可以选择在几下以种情况下进行:

1)当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圆的周长”教学中,组织学生操作实验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由于学生个人测量圆的周长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一组数据也难以发现内在的规律,需要合作交流才容易探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样,合作来自现实的需要,合作的效果自然也就比较明显。2)、解决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二年级的够不够问题:妈妈要买一枝钢笔和一个文具盒,一枝钢笔的价钱是7元、一个文具盒的价钱是一枝钢笔价钱的2倍,妈妈用20元钱够不够?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解决问题的习惯的不同,采用的解决方案也丰富多彩。此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互相验证、启发,会产生一种“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感觉,从而体验合作交流的魅力。3)、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时最值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及全班的辨析、评判、争论能够引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感悟,从而体验合作的价值,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例如平移几个格的问题,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分歧,此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能使原有的模糊认识得到澄清,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4)在思维的兴奋点处开展小组合作。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中的兴奋点或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学生能够保持探索的积极态势,从而产生合作探讨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上课一开始,老师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小明今年9岁。过了9个生日,可他爸爸今年三十多岁了,可也只过了9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为题悬念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一下子兴奋起来,学生不由自主地主不开始了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5)个人不能完成任务时展开小组合作。有些任务个人很难完成甚至是完成不了的。在学习《统计》时,要求同学们统计出十字路口5分钟通过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辆数。一个同学难以完成,需要小组内成员的合作。

二、教师适时适度参与。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可适时介入,做一个简短的小结,既总结肯定前阶段讨论达成的成果,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

三、注重合作学习,也注重自主探究,使二者相结合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现象。所以在合作交流前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所思、有所悟、有表达的欲望。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合作交流,才能够促进学术思路的开拓及思维的深入,使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享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

四、积极的引导,客观的评价

在课堂讨论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情况,比如讨论变成了个别人的发言,而绝大多数人只是沉默不语,或者干脆出现无人发言的冷场,这时教师就要相机引导,把讨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化解,降低难度。再有遇到个别学生根本不参与讨论,在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教师要及时提醒,使其尽快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中。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教师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还可以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创新小组奖”、“最佳组员奖……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最后一月一总结,表扬优秀组和个人。让每一个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更加热爱合作,并在合作中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

正如林格伦(Lindgren)所说的:在文明世界中的人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有成效的合作本领,以及教会别人也这样做的本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作为教师,应该深刻领会这种学习方式,引用其形式,把握其实质,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实现有效学习,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附件

  • 合作学习的探究.doc     下载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