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作业要求截止时间:2016-06-26
  2. 作业要求:

    题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您的教学的?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实施一节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提交本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并附教学照片2--3张。

    作业要求:

    (1)提交一份能够体现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充分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一份设计文稿(doc格式)和配套的教学演示文稿(ppt格式)
    (2)教学设计文稿应包括: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3)教学演示文稿要求:主题与教学设计要对应,能够体现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思路。具有一定的画面设计,并能融合一定的教学资源。
    提交要求

    (1)请将设计文稿与演示文稿一起上传平台

    (2)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要求

提交者:饶梅     所属单位:省直     提交时间:2016-05-31    浏览数:0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学校如何学与教,关系到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接轨的大课题。

在基础教育领域,自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并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现代课堂教学的设计及呈现形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国著名的现代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对现代教育技术曾这样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十分迅猛,而这一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就中学学科教学而言,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优化学科课程中教与学过程(即探索如何为学科教学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空间,探索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下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新课程标准中,出现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学科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科教学中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四部分:一是既定的教科书、教参等;二是校内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教育基地;三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纪念馆、展览馆、工厂、农村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四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各学科教学信息平台、互联网等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使课程资源的整理使用变得更有条理。例如借助信息平台搜集整理教学中所需的相关资料:文字、图表、图象;更易操作,鼠标一按即到;更有个性,要声有声,要形有形,能变能动,声形并茂。尤其是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课程资源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最终实现对学科课程资源进行有机地筛选、整理、积累,实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尤其,将多媒体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与化学课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这正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1、进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化学课文教学手段叠加,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化学课文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谐,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化学课文教学的突破与发展。一方面,要注意从化学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整合"的明显标志之一便是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工具。"整合"的效果最终要取决于学生。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都将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3、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它是化学教与学中的一柄双刃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设备的工具性功能和互联网丰富强大的共享资源的优势,使信息技术恰当、有效地融入化学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效整合,一方面,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增大教学容量,突出教学重点,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另一方面,这种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并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应用化学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弱电解质的电离及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过程;

2.学会判断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3.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能根据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判断弱酸或弱碱的相对强弱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论认识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初步形成研究平衡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2.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和理论推理等活动,体验科学认知的过程和思维方法,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对弱电解质建立电离平衡过程的探讨中,体会矛盾体双方相附相存的对立统一关系

2.影响电离平衡因素的探讨中,体会内因和外因在决定事物发展变化中的辩证关系;

3.在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定性分析影响电离平衡因素利用电离平衡常数定量分析影响电离平衡因素的对比分析中,感悟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变化规律的意义从而形成感性和理性认识上的思想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离平衡的建立过程及浓度、温度等外因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难点:弱电解质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的移动

三、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 学 内 容

教学策略

新课引入

【介绍】溶液pH的含义及采用数据采集软件测定溶液pH方法和原理。

图片投影

实物展示

【实验探究】分别测定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HClCH3COOH溶液的pH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0.1mol/LHCl

0.1mol/L CH3COOH

pH

1

3

c(H)

0.1mol/L

0.001mol/L


实验探究

分析总结

【投影】本节课学习任务:

探讨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有何特点;

探讨影响弱电解质电离的外界条件;

学习定量表示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方法。

投影展示

学生阅读

教学程序

教 学 内 容

教学策略

电离平衡

的建立

【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明确CH3COOH电离是一个可逆过程,醋酸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写出醋酸的电离方程式CH3COOH  H+ + CH3COO-

分析推理

【思考与交流】学生通过阅读并填写课本42页第一个表格,明确醋酸在电离过程中,溶液中各粒子浓度的变化规律。

CH3COOH电离过程中体系各粒子浓度的变化

 

c(H+)

c(CH3COO-

c(CH3COOH)

CH3COOH

初溶于水时

最小

最小

最大

达到电离

平衡前

变大

变大

变小

达到电离

平衡时

不变

不变

不变


自主学习

思考交流

【类比迁移】引导学生结合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画出醋酸电离过程中的速率与时间图,得出电离平衡的概念

学生作图

动画模拟

电离平衡

的特征

【类比迁移】引导学生与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进行类比,得出电离平衡特征逆、等、动、定、变。

思考交流

归纳总结

影响电离

平衡因素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0.1mol/LCH3COOH溶液,当改变下列条件时,分别测定溶液pH的变化,并分析溶液中c(H+)的变化和平衡移动方向。

改变条件

pH

c(H+)

平衡移动方向

①升高温度

减小

增大

向右移动

②加水稀释

增大

减小

向右移动

③加少量CH3COONa固体

增大

减小

向左移动

④加少量Mg

增大

减小

向右移动


实验探究

分析推理

影响电离

平衡因素

(理论分析)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总结影响电离平衡的外因:①温度:越热越电离;②浓度:越稀越电离;③同离子效应:抑制电离;④加入能反应的物质:促进电离。

难点突破:对加水稀释过程中平衡移动的判断,可从勒夏特列原理和有效碰撞理论两方面作定性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思考交流

小组讨论

演绎推理

教学程序

教 学 内 容

教学策略

电离平衡

常数

【类比迁移】引导学生类比化学平衡常数,得出醋酸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表达式。

演绎推导

【分析总结】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2-43科学视野 并投影自学提纲,指出理解电离常数时应重点掌握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形成以下观点:

理解电离常数及其表达式的意义应当明确:表达式中各粒子的浓度均为平衡浓度,且可利用电离常数的大小,定量比较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电离常数与温度有关,而与浓度无关,同一温度下,不论弱酸、弱碱的浓度如何变化,电离常数为一定值。所以用电离平衡常数来比较电解质相对强弱时,要注意在相同温度下比较才有意义。并学会用电离常数定量解释温度相同时,外界条件改变对电离平衡的影响规律。

理解多元弱酸电离常数时应明确: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每步都有各自的电离平衡常数,各步电离平衡常数之间存在着数量上的规律,一般而言:K1K2K3。因此,计算多元弱酸溶液中的c(H+)或比较多元弱酸与其它酸相对强弱时,通常只考虑第一步电离。

投影展示

学生阅读

思考交流

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形成了哪些思想?请学生谈收获与体会。

学生交流

分享内省

知识应用

【练习】NH3•H2ONH4++OH-为例,进行有关影响电离平衡因素变式训练。

学生练习

布置作业

(略)

 

四、板书设计




 

 

 


附件

  • 《弱电解质的电离及影响因素》.ppt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