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作业要求截止时间:2016-06-26
  2. 作业要求:

    题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您的教学的?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实施一节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提交本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并附教学照片2--3张。

    作业要求:

    (1)提交一份能够体现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充分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一份设计文稿(doc格式)和配套的教学演示文稿(ppt格式)
    (2)教学设计文稿应包括: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3)教学演示文稿要求:主题与教学设计要对应,能够体现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思路。具有一定的画面设计,并能融合一定的教学资源。
    提交要求

    (1)请将设计文稿与演示文稿一起上传平台

    (2)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要求

提交者:陈媛     所属单位:省直     提交时间:2016-06-14    浏览数:0     

见微知著,省身阐幽

                                   ——以“手机”为话题的作文内容指导

学情分析:

    学生的作文往往呈现出内容单薄,选材失当的情况,要么是条条框框概括,要么就泛泛而谈,不知取舍,囫囵照搬,要么素材与观点南辕北辙。追根溯源,学生写作时思维就不够清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无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感。

      教材是老师教学的范本,与己无太大关系;考试中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于考试无直接作用。老师也缺乏对教材中所包涵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的深入挖掘,更谈不上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以我手写我口,写出有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教学重难点:

  1.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反思生活。

  2. 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1. 引入话题,激趣导入

    导语:平时作文,同学们看到题目后总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其实,纷纭变幻显于世,人生百态隐于微,反省自身,方能见微知著,于“柳暗花明”处阐幽为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生活中最常见的通讯工具手机入题,看看可以作出怎样的文章。

    幻灯片显示“手机三贱客”

    提问:以下三种状况哪一种你最不能忍受?

    (引导学生表达切身感受:愤怒、着急、无奈)

    过渡语:同学们的感受正如《手机》这部小说的作者刘震云所说:“我就觉得手机好像有生命,会控制使用他的人。”智能手机的出现仿佛应验了他的这句箴言。,我们放眼当下,手机已经走进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地铁里、大街上随处可见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的人,朋友聚餐、家人团聚,甚至在难得的亲子时间,他们的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现在连我们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英文称之为“phubbing”,由手机与冷落组合而成,这个单词的出现就是为了引起人们反思这种因专注于手机而冷落周围人的行为。为什么他们会沉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甘愿被“手机”控制呢?

    我们反向思考,假如、、、、、、

    二、设置情境,激发思维

    1、展开联想

    情境设置:假如清晨醒来,发现生活中所有的手机都消失了,我们、、、、、、

    (预设)

    呈现现状:

    用其他电子产品

    点评:这位同学思维很敏捷,很快想到了替代手机的电子产品,看来控制你的不只有“手机”啊,为什么你不愿意面对真实的世界呢?

    寻找手机

    点评:看来这位同学已经被“手机”绑架了。

    无所适从

    点评:盲从科技已经丧失了自我。

    同学们的想象都证明了人们过分依赖手机的事实。我们为什么会沉溺于屏幕里的世界,忽视身边真实的世界呢?

    追溯原因:

    客观(外因)

    时代进步,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工作、学习中使用电子产品效率高,导致了人们对它的依赖。

    生活节奏快,大城市通勤路线长,客观上使人们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多,手机填补了这些空白。

    主观(内因)

    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 纪伯伦

    逃避现实的压力、负担和交流的障碍

    (幻灯片:人文关怀)

    内心空虚,寻求充实

    我们的生命被琐碎消耗至尽。          ——梭罗  《瓦尔登湖》

    从众心理,被动地、盲目地被时代裹挟着,不得不依赖,甚至可以说是被绑架着向前走

    把从虚拟世界中得到的信息当作是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却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人心浮躁

    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而去。          ——约翰·列侬

    可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交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停顿甚至退化的趋势,这将严重制约人对知识的有效掌握和智力潜力的合理开发。

    总结:手机,作为通讯工具,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幻想成为现实,可是如今它却疏远了人心;作为娱乐产品,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异彩纷呈,但是它给我们全新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束缚。

    2、反思自我

    刚才我们横向分析了人们受手机控制的根源,现在让我们纵向审视,人们创造出来的新型通讯与阅读方式似有取代传统方式的趋势,我们该作何选择呢?

    通讯方式

    科技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解决真正交流沟通的问题。

    假如我们缺少了等待与珍视,我们注定是不能“心连心”的人,我们发出的电子信号最终消散在茫茫太空,我们从未知之中来,又往未知之中去。

    在适应现代文明的同时,不能忘记人文关怀特别是情感的坚守,情感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丢失,而是需要真心交流。

    寄出信件就是寄出一份美好的愿望与嘱托,然后在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书信鸿雁回传。在手写书信这个载体上,我们前辈们的思考进一步深入扩展,字字推敲,款款情深,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面孔和情感,对一种深度情感模式的向往,曾经多么让人激动不安。

    而便捷的代价便是过滤掉其中的款款深情,用同一的字体,像机器人一般,呈现文字。而字里行间的情意,便在光缆传输中不翼而飞。

    阅读方式

    我们正面临被碎片化信息绑架的困境。原本丰富而多彩的业余生活,因它的出现,变得既苍白又缺乏诗意。也许过往的闲暇时候,很多人会选择一种悠闲地方式,比如捧一本图书,享受一份阅读的安静。但“第四媒体”的时代,梭罗式的“瓦尔登湖”体验,早已替换成了乔布斯式碎片阅读与自娱自乐。

    商业化的文化如快餐般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往往手足无措,我们确实失去了什么,也许就是文化的厚重感。我们也许根本就无法空出时间来一次真正的阅读,更不用说研习经典了。但反思这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生活,我们不一定快乐,同时也失去了很多趣味。

    浅阅读的简单轻松,实用有趣吸引着人们忙碌的心,让人们在浅浅的阅读中完成了自己的心灵之旅,再融入到快节奏的生活中。

    浅阅读可能是仅仅与作者有个会面,近未深交,便已走远,未免让人遗憾。

    只有用心灵去靠近书,才能感受到灼灼其华的智慧,才能体会字字千斤的价值。

浅阅读可以激发兴趣,让阅读者发现什么才值得深阅读。

书籍阅读(深):没有什么比挑灯夜读、手指触摸纸张的质感更愉悦,也没有什么比思考更具价值。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

深阅读的幽远与闲适,似水般流淌着对生命的感悟,似云般拂掠着尘世的感动。

深阅读培养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细和准确。

生活的节奏快了,零乱的不应该是我们内心的步伐,在这个浅阅读流行的时代,我们当守住内心的深度,心灵的深度。

阅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阅读,可以激发人的志趣;阅读,可以活跃人的思维……

是啊,在你攀登绝顶追逐胜利的同时,别忘了享受沿途如画的美景。生命在追求与享受中圆满,人生因奋斗与欣赏美妙!

 

怎么办:

①手机是把双刃剑,关键问题不在手机,人要学会自控。

点评:这位同学的回答极具思辨性,他做到了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手机的便利,也不能因为手机带来的弊端而把指责的矛头对着“无辜的手机”。当其他同学都只是从手机的角度谈利弊的时候,这位同学与众不同,他从手机的使用者的角度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手机的发明起初是为了给人类造福,结果人失去了自控能力,被自己设计的产品“绑架”了。

人们将矛头指向手机这个所谓的罪魁祸首,自己却“逍遥法外”,还自鸣得意,不知反思自己。试想:当伤心寂寞袭来,手机那头熟悉亲切地声音该是多大的慰藉;当节日来临,尽管比不上信笺上那清秀的字体,却也能感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当闲极无聊,一阵清新悦耳的旋律从耳灌入内心,那份惬意和感动那么明晰。解铃还须系铃人,又有何理由归咎于手机!

怎么样掌握好这个度呢?

相关新闻:叠叠乐、手机监狱、家长约束小孩的时间等

从手机的研发商角度来看:

人性化设计:儿童手机、老人手机。腾讯QQ温情营销

放慢生活的脚步,好好欣赏身边的“美景”

点评:这位同学对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他已经意识到在这个信息化、现代化社会,我们的步履太匆忙,我们要学会放慢生活的角度,给身心休憩的片刻,我们身边有生机盎然的自然世界还有丰富的情感世界。

自然美:我们总抱怨生活单调,两点一线,可是在我们上学的路上可曾注意过湖边柳树的姿态万千,可曾听到檐头啾啾的鸟鸣,可曾触到清晨露珠的凉意,可曾嗅到公园花朵的清香,可曾注意到手机世界外自然万物蓬勃生长的真实世界。

川端康成写下这样的话:“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我想,要活下去”,只是一株海棠,却触发了他对生命的向往。只是身边的一处美景,却带来这般美好。

王维写过这样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只是偶然走走看看,累了便坐下,赏云之卷舒,此等诗意弥漫在生活中,那抬头可见的云儿也成了美好的化身。他看到了身边的美好,用美好化作诗意,引得人们赏读。

发现美好,能让人们获得生命的体悟。梭罗隐居瓦尔登湖两载,在自然的美好中感受生命的价值。相比于欧洲贵族奢华不实,互相奉承的无聊舞会,他在豆子地中发现了虫鸣的规律,在夜色降临时倾听森林大合唱如痴如醉。相比于皇家贵妇整日强颜欢笑,只重金钱得失,他感叹自己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梭罗发现的美好是生命的旋律,是人们忽略的自然绝响。他记录着自然给予他的每一点美好,成就了《瓦尔登湖》一书,更成就了他珍惜生命,热爱自然,体悟身边美好的性情。

人情美:开始关心亲人、朋友

点评:这位同学将关注的视角投向了因人们过度依赖手机而忽视的情感领域。手机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幻想变成了现实,本来是以增进沟通为目的而发明的桥梁,却渐渐成了隔阂在彼此之间的一道砖墙。

请关掉你心中的手机吧,把大自然的美装进你的眼里、心里。身处闹市,我们依然可见高楼大厦间掩映的那抹翠绿;依稀可听清晨枝头清脆的鸟鸣。抬起头来吧,你会惊喜地发现门前老树长了新芽,院里的枯木又开了花,亲爱的爸妈添了白发,久别的朋友有了变化,天真的孩童笑开了花,真实的世界也无限大!

相关新闻:

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在波士顿大学演讲时表示,人们应当“每天将这些设备关掉1小时。将目光从屏幕上移开,关注你所爱的人。与他们对话,进行真正的对话”。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珍惜眼前人,而不是只在虚拟的世界沉沦。

过渡语: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我们刚刚从自我反省中关照到了灵魂深处,我想大家心中应该明了如何在喧嚣浮华中构筑自己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同学们在参考作文题中任选一个或自拟题目,用文字来沉淀你的思想。

三、实战训练,佳作展示

参考作文题:

1、与你为邻

2、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3、 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总结语:生活日新月异,我们追逐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但我们不要零乱了内心的步伐。正如阿尔卑斯山脚下那块著名的标牌上写的“慢慢走,欣赏啊!”

 

 

教学反思:

“低头族”是目前引起全世界关注的社会现象,“学生不允许携带手机入校”的话题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学生平时写不出作文,写不好作文的原因就是无话可说,但是作文指导首先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然后感悟生活。“手机”是学生热衷的话题,在本次作文指导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几个环节中关注社会热点,学生思路打开了,有话可说了,就能做到“我手写我口”。从最后的写作环节来看,这堂课学生的收获是很大的。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