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作业要求截止时间:2016-06-26
  2. 作业要求:

    题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您的教学的?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实施一节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提交本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并附教学照片2--3张。

    作业要求:

    (1)提交一份能够体现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充分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一份设计文稿(doc格式)和配套的教学演示文稿(ppt格式)
    (2)教学设计文稿应包括: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3)教学演示文稿要求:主题与教学设计要对应,能够体现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思路。具有一定的画面设计,并能融合一定的教学资源。
    提交要求

    (1)请将设计文稿与演示文稿一起上传平台

    (2)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要求

提交者:雷晓霞     所属单位:省直     提交时间:2016-06-12    浏览数:0     

 

八下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水二中  雷晓霞                             

课题

八下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学生人数

班级

学习时间

设计人

2016.4.8

54

八(6)班

2课时

雷晓霞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2正确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的意义及用法

3、学习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领悟其表达效果。

4、领会本文清丽含蓄的语言风格。

学习要点

重 点

 

 

易 错 点

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虚词的用法、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解释文言实词

翻译文言句子

翻译不准确、错译、漏译

知识链接

链 接 内 容

链 接 方 式

1、关于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2、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历 3、关于文体:“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属于散文范畴。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教学指导设计

一、为下列字注音。          (    )  (    )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划分朗读停顿:    两人    怀   水空    横。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二、根据课下注释和导学案“知识链接”的内容,完成下列练习。

1、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      。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2、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断,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本篇课文是他被贬      之时的作品,出自他的一部笔记《        》,这篇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耐人寻味。

、通过课下注释,你找到哪些重点词语(至少一个)

1、一词多义:

2、词类活用:

四、熟读课文。

一、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导学案“知识链接”

部分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二、学习指导。

1、需要关注的几类词语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可写在书上空白处。

3、通过熟读和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三、完成“课前导学”相关练习。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教学指导设计

一、检查预习内容,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二、按照导学案所给示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词句翻译,并在导学案上写出来。

三、全班交流,做笔记。

示例:

1、水  中 藻、荇    横, 盖         也。

  

对应:水里面         交错,原来是       阴影

调整:水中藻和荇交错着,                                                

以下部分自己完成,不会的小组讨论。

2、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对应:

调整:                                          

3、怀 民 亦 未 寝,相 与 步 于 中 庭。

对应:

调整:                                          

   4、解 衣 欲 睡,月 色 入 户,欣 然 起 行。

对应:

调整:                                          

   5、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对应:

调整:                                          

   6、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对应:

调整: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明确“课前导学”相关练习答案。

三、学生分组翻译课文,全班交流,教师纠正。

四、老师在学生学习和归纳的基础上强调以下几点:

1、解释文言实词的“联想推断法“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要善于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2、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与原文与其保持一致。

3、举例解释:“对,留,换,补,删,调。”六种方法。

翻译方法归纳:(请用红色笔)

课中导学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教学指导设计

四、学生在翻译基础上勾画重点积累词语及归纳本段特殊词语现象。

1、重点词语: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五、感知文本。

思考讨论一: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用文中词语)

欲睡    起行                            抒怀        

思考讨论二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开头至                   )叙事,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                                     )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                     至结尾)抒情,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

五、教师强调重点实词及特殊词语现象。

六、感知文本。

1、理解并概括文段内容。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章“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前后照应、结构绵密”、“描写细致、比喻形象”的特点。

基础题(必做)

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欣然                       

                          

3.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绘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

4.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5、选出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是一致的。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拓展提高题(选做)

7、文章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8、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