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您的教学的?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实施一节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提交本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并附教学照片2--3张。
作业要求:
(1)提交一份能够体现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充分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一份设计文稿(doc格式)和配套的教学演示文稿(ppt格式)
(2)教学设计文稿应包括: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3)教学演示文稿要求:主题与教学设计要对应,能够体现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思路。具有一定的画面设计,并能融合一定的教学资源。
提交要求:
(1)请将设计文稿与演示文稿一起上传平台。
(2)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5.2.3平行线的性质1
【学习目标】
1、经历学习的过程,探索归纳出平行线性质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2、通过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获得参与数学活动的体验,增强学习热情。
一、课前准备及预习
1、课前准备: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判定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定方法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定方法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
(1)如果∠1=∠4,根据_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2)如果∠1=∠2,根据_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3)如果∠1+∠3=1800,根据__________,可得AB∥CD .
二、课内探究
探究点一:平行线的性质1
问题1. 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如图,∥
量一量
∠1和∠2
相等吗?
平行线的性质1:
。
简单说成: 。
几何语言:(如上图)
∵ ( )
∴ ( )
展示点1:
如下图1 ∵AB∥DE,
∴∠1=____( )。
∵BC∥EF
∴____=____( )。
图1 图2
探究点2:平行线的性质2
问题2:如上图2,直线∥,已知∠1=115°,你能求出∠2的度数吗?请说明理由。
平行线的性质2:
。
简单说成: 。
几何语言:(如上图2)
∵ ( )
∴ ( )
展示点2:
如图3 ∵AD∥BC,
∴∠1= ( )
∵AB∥CD,
∴ = ( )
图3
探究点3:平行线的性质3
问题3:如上图4,直线a∥b,已知∠1=60°,你能求出∠2的度数吗?请说明理由。
平行线的性质3: 图4
。
简单说成: 。
几何语言:(如上图)
∵ ( )
∴ ( )
展示点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
∠B = 60°.
①求∠C的度数;
②由已知条件能否求得∠A的度数?
文字叙述 |
符号语言 |
图形 |
两直线平行 相等 |
∵ a∥b(已知) ∴ ( ) |
|
两直线平行 相等 |
∵ a∥b(已知) ∴ ( ) |
|
两直线平行 互补 |
∵ a∥b(已知) ∴ ( ) |
三、课堂小结: 平行线的性质
我的收获:
我的困惑:
四、当堂检测:
1如图⑦,当AB∥CD时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B=∠DCG B.∠D=∠DCG
C.∠A+∠B=180° D.∠A=∠DCB
2、如图⑧,判定AB∥EC的理由是( )
A.∠B=∠ACE B.∠A=∠ECD
C.∠B=∠ACB D.∠A=∠ACE
3、如图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1=∠3
B.∵∥,∴∠1=∠2
C.∵∥,∴∠1=∠2
D.∵∥,∴∠1=∠5
4、已知,如图∠1+∠2=180°,填空。
∵∠1+∠2=180°( )
又∵∠2=∠3( )
∴∠1+∠3=180°
∴_________( )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因为是刚刚接触几何证明题,学生在步骤的书写上难免感到无从下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是集体口头先仿写我的解题步骤,或是仿写例题的解答步骤,或是仿写同学中写的比较好的解答步骤,我再出示一个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独立书写解答步骤,做到慢慢的,逐步的完全放手给学生们!
练习题由易到难分层布置,做完后先小组成员一起对组员的解题步骤进行审查,再在班级中展示。大家一起来发现步骤中的优缺点,互相学习。
教学中的不足
在练习中,我对练习的难度把握的不是很理想,深入的过多,造成了一些中下游学生的学习障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先做好全面教学,再对优生拓展提高。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