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教学资源】诗意语文导语例谈

  发布者:孟笑纳    所属单位: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20-12-20    浏览数( -) 【举报】

诗意语文导语例谈


长葛一高 孟笑纳

 

 

语文是有着独特魅力的学科,美在她有温度,知冷热,美在她有画意,有诗情。而一个合适的导语,可以创设情境,触动情感,唤醒记忆,传递美好,开启诗意语文的门扉,使学生在徜徉文字的同时,丰富体验,提升素养,增加美感。下面以自己教过的北师大版课文为例,谈谈几种导课法。

 

一、让背景重现

1、导语示例:《黄河化险》

同学们,今天我们能坐在这里,享用精神食粮;能回到家中,享受幸福安康。这些被我们习惯了的幸福生活,却曾是一代革命者半个世纪浴血奋战的伟大理想。多少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多少个前仆后继的身影,多少次生死关头的抉择,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安康!这一切,我们怎么能忘!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永远的丰碑,重读红色记忆——播放视频《红色记忆》相关情节:这一年的8月,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毛泽东,被挤在三县交界的一个狭小地带,背后是沙漠,东面是黄河,南北均有大批敌军压来。而当时他率领的中央机关,警卫部队只有100余人,情况万分危急,形式空前严峻。课文《黄河化险》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样生死关头的故事。

2、说明:《黄河化险》讲述的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带领警卫部队化险为夷、绝处逢生的故事,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战争形势,对文本中的人物的胆识和气魄不能准确体会,甚至对毛主席吸烟和骂人的情节产生误解。而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聆听老师的导语,使学生全面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从而迅速进入文本,变成了置身其中的一名小战士,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如课文描述的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特殊年代的特殊故事,人物的某种特殊情感,等等,都可以让背景重现,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深入文本。呈现的形式,可以是视频,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老师的阐述。

 

二、让作者发言

1、导语示例:《春风》

少年朋友们,你们好!

我叫林斤澜,当代写短篇小说的,人们把我与汪曾祺一起称为“文坛双璧”,还给了我“短篇圣手”的美誉。我的故乡在江南,工作在北京。经常在两地之间奔波,对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有着不一 样的情怀、感受和认识。我的这篇文章,虽是一个老爷爷在你们出生之前写的,有些话跟你们今天说的不太一样,但只要认真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同学们的合作下,你一定可以和我心灵相通,成为“忘年交”的!

少年朋友们,跟我来吧!要积极主动哟,别忘了,你们才是课堂主人!

2、说明:林斤谰先生的《春风》一文,和朱自清先生的《春》相比,学生更喜欢后者。因为文中有不少学生较陌生的表达,对于文中作者所倾注的真情实感,不解其意。与其生硬地介绍作者,介绍写作的原因和背景,不如让作者开口说话,既达到了介绍之目的,又缩短了时空距离,拉近了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文本氤氲着温暖的气息。

 

三、让疑问凸显

1、导语示例:《慈母情深》

(展示作者照片):他就是梁晓声,当代作家,一个把写作当作儿时梦想的人。对他而言,作品第一次被发表,是多么值得欢呼雀跃的事情,可那时那刻,三十岁的他却哭着想起自己的母亲。他为什么哭?为什么最想自己的母亲?答案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等着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

2、说明:教师在反复阅读、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巧妙设疑,既可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迫不及待深入文本找寻答案,又可从某个角度提挈全篇。通过学生的自读和合作探究,一步步追踪溯源,最终在课堂结束时归结出问题的答案,首尾呼应,浑然天成。这是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一种导课法。

 

四、让真情铺垫

1、导语示例:《下雨天,真好》

每回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这段话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所写,她创作丰富,代表作有《橘子红了》《桂花雨》《琦君寄小读者》等。但写的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今天,让我们跟随琦君,走进江南的雨天,聆听她发自内心的赞叹——《下雨天,真好》。

2、说明:散文打动人的,无外乎蕴藏其中的情愫。能引领学生行走在看似随意散乱的字里行间,感同身受,喜作者之喜,忧作者之忧,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开课时的引导很重要。结合作者的身世或相关作品,营造情感氛围,做好铺垫,就能给学生正确的心理和情感暗示,使他们顺利解读文本,触摸到文本的灵魂。

 

五、让视野延展

1、导语示例:(《邹忌讽齐王纳谏》)

1)(屏幕展示余秋雨文字)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2)导语:战国时代,群雄争霸,逐鹿中原,战争频繁。时势造英雄,一大批智谋之士以自己的才干和胆识,游走于各国之间,他们的故事汇成了历史名著《战国策》。今天,我们将走进经典,翻开其中生动的一页——《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说明:由《邹忌讽齐王纳谏》看到《战国策》,由《战国策》看到古代诗文经典,由古代诗文的经典看到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独特魅力,这就是语文视野的延展。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导课,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并激发他们“一睹豹容”的好奇心。这样的语文课堂,才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不管语文教改的风向如何转变,诗意之美都应是不可删除的“保留节目”。因为,这是语文之独特魅力所在。我愿用自己粗浅之法,抛砖引玉,使更多坚持追求语文教学之真、纯、美的教师,贡献出自己关于诗意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