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教学资源】体育课程教学指导

  发布者:蒋永生    所属单位:许昌市建安区第一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21-01-18    浏览数( -) 【举报】

体育课程教学指导

体现了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思想;注重提高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休有的意识习惯。强调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和团队意识,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在过去的课程标准里,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哪个学期上什么课,什么内容,每个内容几个课时,规定得很明确,很详细。体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去上课,不用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态度,教师教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学生成了学习中的机器,按照教师的指令机械地学,教条地练,违背教育规律,从而导致在体育课上,“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

而新的课标放开了,国家不管,放给老师,体育教师有很大自主权,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上些喜欢的项目。对于有些项目的规定上就是一个指导性意见。如《田径》,过去分的很细很多,而新课标要求是使学生学会一到两项田径项目,了解田径知识即可。权利的下放,使广大体育教师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同时也使广大体育教师比较茫然,不知所措,突然感觉到不会教学了,不知道教学生什么,怎么教啦。不知道怎么安排教材了。

一、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体育教学是一种手段和载体,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目的,换句话说,体育的身体活动,是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的。

㈠体育为健康服务,应该体现在“间接”和“直接”两方面。“直接”方面是指通过锻炼来实现学生身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这主要通过体育课中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不断完善;而“间接”方面是指通过体育养护,保健知识保养学生身体,这主要是指通过体育课中的保健知识教学与保健能力培养来实现的。

 

㈡体育课促进学生健康还必须有“现在”和“未来”两个时间视角。“现在”就是指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当前的身体健康,“将来”就是要放眼学生未来的健康需要.“现在”的方面主要是通过当前的体育锻炼和具体的保健措施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将来”的方面是通过己养成的体育习惯和保健意识及能力的形成来促进学生“后学校时期”的身体健康。“现在”的工作与健康课中身体练习有直接的关系,而“将来”的工作与体育课中的锻炼能力培养和保健知识的传授有着直接的关系。

㈢要实现“现在的健康促进”,体育课要完成以下工作:

1.体型、体态的培养

体态是一种精神气儿,是一生中的气态,气质。我们在体育课上加强队列训练和身体姿态练习,以养成学生正确的姿势和体态,促进他们身体发育。同时形成他们良好的体态意识要让中国新一代国民都是“站如松”, “坐如钟”,今后体育课的队列训练应该向“姿态培养和集体行动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化,要从每节课都有,但效果不住的“课堂常规”中解放出来

2.体能的增强

现在的学生体能有四大特点:软、硬、笨、晕,所谓“软、硬、笨、晕”就是肌肉软,无明显肌肉块,关节韧带很生硬,从事体育活动笨手笨脚不灵活,平时坐车坐船,晕车晕船等。这就是体质、体能弱的表现,因此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就必须告诉学生,哪些项目可以使哪些肌肉得到锻炼,哪些项目使学生的灵活性,身体柔韧性得到练习,前庭器官得到练习,并告诉练习时采用多大的运动负荷和如何安排练习间歇与休息,甚至连应该补充什么营养都要教学生,使学生得到了练习方法,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体质体能得到增强,同时要防止形式主义的“课课练”,要在技能提高和体能提高的关系中处理好技能教学和体能促进的关系。

3.利用阳光、空气和冷热等户外的剌激效应。要充分认识每天一小时左右

的户外活动对提高学生身体适应能力的良好作用,要把阳光、风、寒、冷、暑、热都当作锻炼身体的因素,而不只是教学中的不利因素,要科学地组织和安排课内外活动,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来锻炼学生的身体。国外的“赤足体育”和“赤膊体育”都是很好的范例。

 

4.要利用体育课中的集体因素、情意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学生间可以直接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因为体育的“热血活动”和“即时评价”等原因,使体育课充满情意的教育因素。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因素朝向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向组织起来,让每节体育课都能对学生的心理抚摩,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融入集体和体会成功的乐趣。

二、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对待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依然是改革的一个焦点问题,特别是在新的课标不再规定具体教学内容后,让学生学什么技能和让学生学多少运动技能的问题似乎比以往更受到关注。同时也面临着两方面的困惑: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或是加强运动技能教学?比如“背向滑步推铅球,跨栏跑,跳高等,技术性复杂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不董,教不会,教不乐”等现象。因此一提到教学改革就会有人提出“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观点”。然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到了初中阶段(水平四),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和对练练习: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操动作;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技术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要让学生掌握众多运动技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有一个对课程资源的统筹安排。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透露,未来教育部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是“1+X”,“‘X’指基本运动技能,包括跑、跳、柔韧性等,这些是学习任何一项运动项目的基础。‘1’是指在体育课上至少要教会学生一项运动技能。未来要先让孩子运动起来,再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尽量让孩子学会一两项运动技能。”

三、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新课标中也反复强调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中小学生己有的某些体育兴趣,是比较有限的,而且也不太稳定,大多尚未形成兴趣中心,因此他们己有的某些体育兴趣是可以改变和可以拓展的。对缺乏兴趣的体育内容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为此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己有的兴趣,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精选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体育活动方式,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直接体育兴趣。因此选择的教的内容可以用下图表示:

针对上述四类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乐趣。

对于内容I,我们应当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将其理解为“饭”(主食),是主教材。针对这类教材我们要深入研究其教学规律(学理),认真教好这些教材,充分发挥这些教材固有的趣味性和技能性,使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以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内容II,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菜”(副食),也是重要教材,针对这类教材,我们要在深入研究其教学规律的同时,大力改革组织教法,发掘一些富有乐趣的因素来进行教学,如通过情境化,游戏化,竞赛化,简易化等方法,使这些教学富有乐趣。

对于内容III,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味精”(调料)它们不是主教材,但是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类教材,我们更多的是作为调节教学的辅助内容来运用,如在准备活动,调节情绪或休息放松时运用,除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外,这类教材的运用不能过多。

对于内容IV,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药”(针对某种症状),这类教材不能成为主教材,只能更多的是作为锻炼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特殊内容来使用,如在冬天集中一段时间让学生长跑,以锻炼他们的耐寒能力和耐久力等,运用这类教材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对症下药”不能滥用。

我们让学生运动参与,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但不是兴趣决定一切,我们

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不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既不能完全以社会为本位,也不能完全以学生为本位,更不能完全以学科为本位,而是要以“育人为本”,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 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1、体育的“热血运动”所带来的陶冶。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伴随着超过日常身体活动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那么伴随这个“热血”运动,人的情绪会变得亢奋和激动,这种高度兴奋会产生对人的情绪的特殊的陶冶作用。如运动后人的体会,感想,都会变得深刻,甚至可以领悟到人生中的特殊的教育意义也很强。我们从体育比赛后胜利的人们的动作举止(会狂跑,会有激烈而特殊的身体动作)就可以看出来。既然有强烈的亢奋,也需要强烈的抑制,强烈的亢奋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心态和违反文明行为规范的举动出现,这时就需要抑制,而且这个抑制力是需要有强度,有理性背景的,那么能够适应强兴奋条件下的强抑制,会促进入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

2、“高峰体验”心理锻炼

“高峰体验”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那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却可能尤其深刻,那种感觉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心理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是指在一种高强度趋日常性的心理体验。由于体验是模仿非日常性游戏,而且是伴随危险和非日常体验的身体活动,如体操,攀岩,独轮车,滑冰,极限运动,那么这种“高峰体验”会对人们的胆怯心理,挑战心理产生“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往往是人的挑战心理得到了胜利,胆怯心理得到了“抑制”(因为体育教学环境下的高峰体验基本上是安全和可行的),因此它有利于人的心理的锻炼。

3、“直接的即时性评价”有助于人的良好心理锻炼。

由于体育习得主要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又由于运动技能又是直接的身体动

作表现来体现的,因此体育习得就与其它学习不一样,有着评价的“即时性”和“直接性”(学生做动作可以一眼看出好坏和巧拙,老师也会经常让学生当众做动作来评价)。也会让一些技能差的学生很头痛(因为会当众出丑)。这也是一些学生对体育课很喜欢或是很惧怕的原因之一。因此善于利用这种“即时评价”或许有利于学生的心理锻炼,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正常评价他人,可以建立自信作用,也可以清除那种只顾自己表现不顾他人感受的不良行为。

4、文明体育对规范行为的要求与约束

体育习得几乎都是依托身体活动和体育比赛来完成的。由于体育活动是一种非日常性的身体活动,因此安全问题和过激的行为都比较突出,所以在体育活动中都要有一些特殊的行为规范,有些是限制自由的活动,有的则是合法不合理的规定(如裁判员判错了也必须服从)等,这些对于行为的约束是有利于学生进行兴奋与抑制的转化,适应克制自我的心理锻炼,对于学生通过抑制不良的兴奋而控制自己行为在规范之中。

五、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和被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的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标准》要求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目标也己经成为了当前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热点,成为了广大体育教师所关心的问题。要解决新课标中提出的“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目标问题,首先要解决学生社会性培养与体育教学和体育习得之间的关系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关键是“在体育教学中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和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

当说到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低时,通常会觉得难理解,也很难判断,因此必须找到社会适应的集中体现之处,那么这个集中体现之处就是人对“集体的适应”。因为人对社会适应的很多方面是表现在是否适应身边的集体的。一个人如果不能融合在身边的集体中,几乎谈不上能适应社会,而一个人如果能融进身边的集体,并在其中体现自己的价值,那么他就有了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基础,因此集体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纽带,而集体教育也是学生与社会性养成之间的媒介。由此可见,体育的社会适应培养要着眼于集体教育。

体育学习集体是一个特殊的集体形态,它既具有一般的集体所具备的因素,又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学习性,而它的可设计性,可把握性和教育的可靠性都更强。同时它又是充满着体育教育要素的集体形态,因此是一个绝好的教育环境,对于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具有很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通过下面就“集体”的六要素和体育教学情景对“体育学习集体适应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具有连点”的分析,能比较清楚了。

体育学习集体适应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具有连点

集体要素

与社会适应的连点

与体育教学情景的连点

体育教学目标举例

共同目标

可以与他人,与所在集体共享目标,所谓"心往一处想"有利于个人融入集体和社会的主流。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目标的制定;是否积极出注意想办法;对大家决定的事是否说风凉话;是否表示淡漠和故作矜持等。

积极参与小组学习目标的制定;对学习方案积极出注意想办法;对大家决定的事不说风凉话和故作矜持。

集体意识(士气)

   在与所在集体共享目标的基础上,强化"我们"的意识,形成"荣辱与共"的心理,并主动与他人沟通感情。  

学生是否愿意与同学和集体产生连带感;是否以对集体的荣辱很关心;对非功利的、但有关集体的事情是否关心和热情等。

培养对集体事情关心的的态度;培养轻功利重集体的态度;培养学生集体连带感。  

领导核心

在所在的集体中服从领导和领导集体所做出的决定,善意地给领导出谋划策,不做颠覆领导和领导决定的事情。

学生是否服从小组的组长和组长的决定;是否能善意地对领导和决定提出建设性意见;是否总有不服气和自作聪明倾向。

培养学生服从集体决定、服从领导的态度和行为;培养对领导和决定善意提建议的态度和行为。

职责的分担

在集体中能明确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完成自己的任务,为集体作贡献,使自己离不开集体,使集体离不开自己。

在小组中有无固定的角色(如裁判、记录、策划、器材管理等);是否积极完成在班集体和小细教给自己的任务;集体体育活动中是否显出一定特长。

   培养学生建立愿意为集体做贡献精神,使学生有发挥自己特长,扮好自己的角色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认真完成集体任务的态度。

规则

遵守集体的共同约定——规则,使自己与集体的规定、进而与社会公则相一致,使自己的行为更加规范。

是否自学地遵守体育运动的规则;是否自觉地遵守班集体、小组制定的规则;是否服从裁判的裁定等。

认识规则是“共同的约定”,是维护秩序和集体也包括自己权益的意义;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共同的活动

   愿意并经常与所在集体的成员一起设计和参加各种活动,通过空间和时间的共享,使自己与集体越来越近。

是否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在自主性活动中是否躲避大家。

积极参与以集体和小细为单位的各种活动:克服孤僻、散漫等不良心态和行为。

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不是新问题、新目标。如何把社会性培养与体育习得结合起来,在社会性培养落实到体育教学中更不是个老问题,难问题。但要想做到、做好,关键是必须找到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与体育习得、与体育教学情景之间的连点,同时还必须在基础理论和培养方法上都有新的进展。                           

五个方面是-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主要是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实现的,不应将其割裂开来进行教学。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其他具体目标的载体,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注意围绕其它方面来开展工作。

 

 


附件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