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华文化的特质》的几点体会

发布者:王星民     所属单位:崇义中学     发布时间:2016-06-24    浏览数:0

 

连续几天的补修,我学习了曾仕强教授的《中华文化的特质》,收获颇丰,感触良多。可以说,这次补修为我的历史教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包括语言文字、政治制度、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文学教育,乃至地方风俗、传统节日等,这些都颇具中国特色。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如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可以说没有指南针,就没有今天的全球化;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孔子思想对构建今天的和谐世界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难怪曾仕强教授举例子,日本一位教授讲到,中国才有文化,西方只有文明,而没有文化。这可谓是一语中的。也难怪他的学术报告的第一集就是《大哉中华》。

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进一步夯实了专业基础。可以说,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华”一词的理解仅限于辞典上的解释,对“什么是文化”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就是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也不例外。而曾仕强教授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中”是合理不合理,中华的华,是华丽的意思,也有变化的意思。文,就是纹理的意思,就是花样。一群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所拥有的一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文化,是一个民族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样。这样的分析,颇具学术性和哲理性。另外,曾仕强教授还举了中国的筷子和西方的刀叉的用法的例子,说明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很是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像这样通俗易懂又接通地气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曾仕强教授的渊博学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高超的表达能力。这都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努力的方向。

三、提升了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学习,我进一步理解了要充分利用传统的中华文化为教学服务。可以说学习《中华文化的特质》对我们的历史教学颇受启发,特别是对必修三文化史板块的教学提供了借鉴。 如诸子百家,学术理论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易经》,归根到底,太极是一切的总根源。此例教会我们分析历史事件或概念的特点的同时,还要抽象出其共性。又如,分析“谢谢父母”一例,是西方的理解,曾仕强教授分析,从儒家的学术观点来说,“大恩不言谢。比如对待父母,父母的恩太大了,大到无法用语言形容。同时,你说谢谢,谢谢了就是完了嘛。对父母的大恩是一生都报答不完的。只有小恩小惠才可以谢。”中西方文化的地域特点由此可见一斑。这些都颇有见地。这启发我们在讲授中国文化时,要结合西方文化进行比较。

  补修是短暂的,但学习是永远的。只有不断地学习,使自己成为既专业又博学的的人,才能转变自己“教书匠”的角色,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也才能使自己不断地演绎课堂的精彩。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