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发现的教学反思

发布者:方少俊     所属单位:九江市第三中学     发布时间:2016-07-14    浏览数:0

 

 

      农业上对生长调节物质的应用与否,由经济效益的高低来决定。如生长素类似物对棉花个别花涂抹能抑制脱落,但花费劳力太多,经济效益不高。至于花卉、果树、药用植物等经济作物,生产上具有劳力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允许采用较细致的操作方式,用生长调节物质调节器官分化、发育以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的余地很大。特别是在组织培养中,常以不同的激素种类和浓度或其组合,调节培养中的组织分化和生长。

 

     有一些物质如2,4-D和2,4,5-T,分子中的氯代苯环在动植物体内很难通过代谢而分解,因而其污染问题值得重视,不宜于大剂量、大面积、频繁地使用。

 

有一些物质如2,4-D和2,4,5-T,分子中的氯代苯环在动植物体内很难通过代谢而分解,因而其污染问题值得重视,不宜于大剂量、大面积、频繁地使用。

1 内容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生物③(必修)第3章第1节的内容,需1课时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并掌握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方式和分布部位。该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从中发现问题,通过精心设置疑问,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合理结论,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①通过具体实例的对比来理解向光性的外因。②通过动手设计实验探究向光性的内因,并从中体验科学探索的思维和方法。③掌握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弯曲生长部位、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极性运输等知识。

2.2 能力目标  ①通过设计实验懂得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②体验探究过程的思维生成;尝试实验设计的变量控制。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理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②懂得科学的探索过程是一个漫长和艰辛的过程。③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们体验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2 教学难点:①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②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4 教学过程

4.1 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并查找有关生长素的发现史。提早播下玉米种子让其萌发,准备玉米胚芽鞘,让学生有直观的实验材料。把学生分成4组并给每一个小组确定一个探究的课题,分别是:植物向光性的外因;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内因(本组学生主要是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教师把实验结果拍照,上课时提供给全班同学学习讨论。

4.2 观察现象,导入新课 用幻灯片展示几种植物向光性的图片,教师讲述:葵花朵朵向太阳,窗台的植物向外长。让学生思考:图片中的植物表现出什么现象?对植物来说这种现象对它有什么意义?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前两个问题让学生回忆起初中学过的向光性的概念等知识,引入本节内容。第三个问题把学生引向对向光性原因的思考。接着讲述:1880年的达尔文父子就对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进行了向光性进行了研究,其他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什么是胚芽鞘?我们是否也能对向光性做些研究,来发现向光性出现的原因?先结合幻灯片介绍一下胚芽鞘的有关知识(幻灯片展示发芽后的玉米图片,胚芽鞘的位置及剖面模式图),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一个探究问题。

4.3 通过设计方案,探究外因 探究1:如果想知道植物表现向光性的外界因素,你会怎么做?实验材料如何选取?在实验过程中应遵循什么实验原则?通过课前的学生实验及教师的引导性讲解,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单侧光处理植物,持续的单侧光从哪里来?台灯是容易想到的,通过对胚芽鞘的讲述,实验材料可以是发芽的玉米。实验中主要注意遵守单因子变量的原则,对照性原则,学生也是可以想到的。学生完成这一探究后,教师展示课前学生实验结果照片(在单侧光、黑暗、均匀光下的胚芽鞘生长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胚芽鞘出现向光性的外因是单侧光。

教学意图:通过这个探究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本课的探究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容易由浅入深地引入下一个探究。

4.4 层层递进,进行内因探究 是不是有了单侧光都能使胚芽鞘表现向光弯曲生长?外界的单侧光作用于哪一部分才能引起向光生长呢?意图使探究外因转化为对内因的探究。使思维的跳跃幅度小,有利于探究过程自然顺利的进行下去。

4.4.1探究2: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还是下面部分?怎样通过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变量怎么控制。最后展示课前学生的实验结果照片(尖端和尖端以下部位分别用锡箔纸遮光,还有一组不加锡箔纸做对照,三组同时用右侧单侧光处理。只有尖端用锡箔纸遮光的一组出现向光弯曲生长)。

让学生观察实验照片,得出结论: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

教学意图:通过这个简单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思维过程被调动起来,对实验的结论的感受也更加深刻。

4.4.2探究3:是胚芽鞘的哪一部分结构感受单侧光后发生了弯曲生长?生长部位是尖端还是尖端下面部分?怎样设计实验?

让学生思考后,学生未必能想到方法,这时教师可以提示:如果用黑色记号笔给尖端和尖端以下画直线,出现怎样的结果能证明是尖端还是尖端下部发生了弯曲生长?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发生碰撞,接着让学生观看课前学生实验的照片(用黑色记号笔在背光侧给尖端和尖端以下画直线给予单侧光照射,结果显示黑色直线被拉长并出现断续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得出结论:弯曲生长部位是尖端下面部分。

教学意图: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学生不一定能回答出,故让学生激起探究欲望,然后再通过实际实验照片,让学生体会实验设计的巧妙,激起探究的欲望。

4.4.3探究4:假设胚芽鞘的向光生长与尖端有关,需要怎样处理实验材料才能完成这项探究任务?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可以设问进行诱导:没有尖端会出现向光弯曲生长吗?让学生回答后展示实际实验结果照片(去尖端和不去尖端的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结果去尖端的胚芽鞘不出现向光弯曲生长)。

得出结论:胚芽鞘的向光生长与尖端有关。

结合探究3和探究4,学生不难发现问题: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但发生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却是尖端下面的一段。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教师先提出问题:你对这一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提出问题:是否存在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往下运输使尖端以下部位发生弯曲?教师再提问:如何探究这一问题?能作出怎样的假设?让学生明白在做探究实验前要作出假设: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向下运输促使下部弯曲生长。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如何进行实验探究?怎样才能提取到尖端产生的物质?如何可以看到这种物质使去掉尖端后的胚芽鞘是否生长了?对于这些问题,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而是先介绍琼脂的特点和使用以及琼脂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琼脂块的使用对本探究的意义。学生容易得出:可以用琼脂提取这种物质。然后讲解温特使用琼脂进行实验的过程,并提问:在实验中为何要用空白的琼脂块进行对照?让学生体验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并得出结论。

展示资料:当年温特把这种尖端产生的促进生长的物质称为生长素,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他并没有提取出这种物质。直到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化学名称是吲哚乙酸,属于一种植物激素,能促进植物细胞的纵向伸长生长,因此取名生长素。

让学生体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并引出植物激素的概念。提出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

展示资料:生长素的研究从1880年英国达尔文、1910年丹麦的鲍森·詹森、1914年匈牙利拜尔、1928年荷兰温特、1931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科学家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还有许多没有记录名字的科学家参与了研究。教学意图: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教师讲述:温特的实验对解释向光性有什么意义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向光性原因的思考,并提出新的探究。

4.4.4探究5:生长素在尖端产生后作用于尖端以下部位为什么会表现出向光弯曲?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