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成绩

发布者:刘年富     所属单位:贵溪市彭湾中学     发布时间:2016-08-31    浏览数:0

 初中历史课虽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但由于过去的一段时间暂未列入中考考试科目,曾经被高搁冷落,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没有开设历史教学。即使有,也仅仅是走过场的形式。我市开始将历史科列入中考考试范围后,使得原先课程开设不足,教研活动开展不力,教学指导经验缺乏的历史教学陷入了重重困难之中。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困难

(一)对历史教育意义的认识不足。历史是远离现实生活,尤其远离现实的经济生活,与当今讲经济讲实效的时代相比较,它的内容与数、理、化、外,诸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直观实用,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正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面对的现状和困难之一。

(二)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我们要承认传统上我们习惯于让学生记忆真理般的历史内容,不允许有“问”和“疑”,记忆就是最终的目的。这种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历史学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就被简化为考试和空洞的政治道德说教了。这样的历史教学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时代的人类在反思自己往昔经历的过程中,对历史之本质和意义的一种理性追问和情感体验”?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水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荡然无存,历史教学就成了枯燥,无用之学了。

(三)历史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在旧的历史教学观念下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操作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了学生的自主性,调动不了他们的参与性,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应对困难的措施

顺应我国课程改革的浪潮,我们如何克服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困难,我以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体会,浅谈如下几点措施,以求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确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应对困难的先决条件

学习历史,应对历史产生一种温情和敬意。初中历史教学,不仅以其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本闪耀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历史见证,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的实录。展开世界历史,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古往今来,大凡有识之士无不重视历史,总是讲史学教育提到亡国兴邦的高度来认识。清人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梁启超曾感叹:“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往事,惟此为大。”“历史使人明智”倘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职业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后来之人,不忘前师之事,要以古鉴今。从而我们就会感到自豪,产生一种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转变观念是应对历史教学困难的关键

作为教师,应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历史是贯通古今,纵横中外,囊括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突出特点。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史学理论和史学知识,同时还要了解掌握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只有教师站得高,学生才会看得远,学得深。同时,教师必须具备有较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精神状态、知识结构,及学习要求和愿望,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进行历史教育。

作为学生,要努力端正历史学习态度。历史教育的功能很多,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它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让青少年学生学会怎么做人等等。然而,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历史学习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也就是使学生了解祖国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了这些最基本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也才有可能对祖国和民族产生炽热的爱,真正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怀,愿把自已的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中华民族。当祖国和民族遇到危难,或是遇到国内外别有用心的攻击时,能够挺身而出,坚定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历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起步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甚至影响一生所走的道路,所以,历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尤其重要,任何时候,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三)创新教学方法是走出困难的出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注重渲染历史情境,引发发学生的思想共鸣,激思引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要使似乎平淡的历史教学一波三折,形成悬念。我们历史老师不应把学生看作只是接收器。而是应该多渲染历史情境,尽量使学生成为历史事件的主角,让学生自己思考,从而体会历史人物的行为选择,进而理解历史,走进历史。初中生毕竟是青少年,好奇心和追求真知的愿望终究是热切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疑问好学,让学生自行走进历史,评判历史,只要不是故意乱说、乱做,都是允许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要耐心给予释疑解惑适时的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点拨,使学生能保持兴趣,在难题中寻找答案,杂乱中理出头绪。较好地保持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2.善于进行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历史的感受和体验。

任何空洞、枯燥的说教都是让人打不起精神的。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为电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途径,预示着光辉的前景,同时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备课除了深入钻研教科书外,还要熟悉掌握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要多利用历史地图、图表,要学会操作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等。现代化电子音像技术能把已逝去的不能重演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地复现出来。例如:讲述罪恶的“三角贸易”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影像中的海上运奴船后,先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由学生自己对贩奴运动的了解先作简介,再由老师具体评析。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奴隶贸易的罪恶性和血腥性,进而深刻体会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非洲人民的贫困和苦难之上的。图形结合、声形并茂的讲述及小组的讨论,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学生的兴趣、吸引力被激发起来,他们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

3.引导学生巧记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学好历史,除了理解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重视历史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外,历史教师应重视学生记忆历史的方法, “给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如在指导学生记忆重要年代时,可帮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记忆。例如: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等特殊数字记忆法。再如,《南京条约》中把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开放为通商口岸,可记为“光(广)下(夏)不(福)能(宁)上”等。此外,还可以用很多方法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作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历史学习是乐趣,获得成功的情感满足。

4.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课外活动具有灵活多样性、自主性、新颖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与课堂教学是一种平行的渠道,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历史教师应重视历史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应配合学校教育计划,争取各方的支持,制定活动的思路、奖励办法,让历史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有效地开展。举行课外阅读演讲比赛;举办参观历史博物馆、乡土调查、访问革命前辈;组织历史游艺会;指导学生看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等。通过这些“寓教于乐”“寓教于理”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大历史知识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诚然,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要改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克服面临的困难,仍需依托上级的政策支持和软硬件设施的配备。不过,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顺应潮流,肩负重任,不断探索,改革创新,走出一条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迈上一个新台阶。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