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中华文化的特质

发布者:王冬云     所属单位:南昌市第十七中学     发布时间:2016-08-31    浏览数:0

和是中华文化的特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为什么突出显现的是一个大大的“和”字?——这是向世界昭示:中华优秀文化的特质是:和。

凭什么?李大钊在《东西方文明之异同》中说:东方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

傅靳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中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质是什么?那就是:上应天理,下合人伦,贯穿万事万物的“和”。

和,从口禾声,由和声,引申为和谐、温和、和平、和睦、和解、和衷共济。

现在不妨分为:阴阳冲和、和而不同、天地人和、和能胜武、和谐幸福,五个方面简述于后。

阴阳冲和

《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万物都离不开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和通过斗争实现新的统一(和谐),而且,正是这种阴阳冲和,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什么原理?难道不正是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

《易经》所绘制的《太极图》:一个圆,代表宏观宇宙和微观宇宙;圆中黑白两鱼颠倒相抱,白鱼黑眼,黑鱼白眼。示意是:圆表圆通、发展变化、循环上升;黑白鱼相抱表阴阳既对立又依存、互补;白鱼由尾至头逐渐增大,黑鱼由头至尾逐渐缩小,体现量变到质变和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白鱼黑眼黑鱼白眼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事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绝对的纯、绝对的善。——这是什么?是阴阳冲和,是辩证法。和,是斗争后的统一、和谐。这,可以看作世界观,也可看作人生观。

和,还要把它看着是“冲气以为和”过程的体现。以人为例,恋爱、结婚、怀孕、生子、抚育……一代一个过程;除了生物有生老病死过程,办事也有过程,马云的阿里巴巴,也经历了很多曲折,才有今日之辉煌。过程有长的,有短的,但不能没有。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不问过程,总想一锄头挖个金娃娃,用这种思维作指导十分误事,一曝十寒、一蹴而就、揠苗助长、一劳永逸等,都断不可取。还有与人相比,不问人家或与先进国家处于过程的什么阶段,自己又处于过程的什么阶段,简单一比,不是妄自尊大,就是妄自菲薄,不是骂娘就是骂命运,这不是自找烦恼吗。

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明智的人与人交往重视和谐,能搁置争议(差异);小人物与人交往强调某方面相同(清一色)却不肯搁置(帮派、党团、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和而不同”,则是人们常说的“求大同存小异”;反之,“同而不和”,就是人们常说的表面清一色,其实往往是内斗不断。

和而不同,我国用得很好。在国内,有统一战线、56个民族共和、多种经济并存、人大代表有各族各界、艺术有百花齐放、学术有百家争鸣、各方面有洋为中用、兼收并蓄……;在国际,有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战略伙伴、命运共同体、开放借鉴……;这,是处事原则,是人生观,但,似乎也是价值观。

正是这种和而不同,增加了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乐意兼收并蓄,践行拿来主义;所以,佛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方科技中国化,美国管理中国化……无不得益于中国文化有“和而不同”。

但是,当今世界,却有人不喜欢和而不同,偏偏喜欢同而不和。有军事同盟,有政治同盟,有某某集团,它们,喜欢清一色,主张排他,暗里内斗,没事找事。为什么清一色了还会内斗?想不通吧,不奇怪,因为同而不和,往往是利重于义、意识形态至上嘛!

两相对比,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利于世界和谐?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