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先师课后反思

发布者:胡燕香     所属单位:婺源县紫阳第一小学     发布时间:2016-06-27    浏览数:0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工具的普及,人们传递信息速度之快,尤其是微信中的“朋友圈”对教师这个行业颇有微词。身为一名老师,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如何,怎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甘守清静,找准自己的位置?《孔子教你做老师》一书又一次让我重温先圣教育思想,为我开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大门。江苏省特级教师孙汉洲先生的专著《孔子教你做老师》,采用随笔形式,摆脱“凡人难懂的书斋理论,玄奥思辨的高头讲章”式的孔学著作的传统,把孔子从圣坛请到人间。行文或铺陈叙事,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或雕龙饰凤,探幽发微,娓娓道来;使读者如味膏粱,如饮醇酒。


现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浅谈几点读书心得:


一、身正然后为人师


孔子非常重视“身正”问题。一次,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怎样治国理政:


季康问正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怎样治国理政。他说:“如果杀掉没有道德的坏人,亲近有道德的好人,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吗?”孔子回答说:“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戮呢?您想从善,人民就会跟着从善。地位高的人德行好比风,地位低的人的品行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会顺风而倒。”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也是对孔子治国思想的一个重要传承。


教师作为“身正学高”、“德业双馨”职业典范,必然对自己的思想、语言、举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话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先坚决不做。处处为学生表榜样,事事做表率,在工作、为人上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达到为人师表的目的,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收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孔子的身正,不仅表现在注重礼仪方面,还表现在“忠”“恕”上,对自己而言,表现为忠于职守,忠于信仰!在下校调研的时候,发现一些完小的老师岁数不大,但因呆在农村学校,生活圈子小,每天“两点一线”的固定生活模式,便不再注重自身言行对学生的表率影响力,教学松垮,举止不雅,他的学生穿拖鞋上课,课上坐姿不正,作业也马虎。教师的威信荡然无存,教书育人的效果也自然受到影响。


二、俯下身子教书


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名师都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兢兢业业,无不以自己最好的姿态面对学生和家长,孔子这位万世师表,给我们树立了风范。


1.有教无类


孔子最早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给教师划定了道德底线,是“俯下身子教书”的具体体现。孔子主张教育不分贵贱、贤惠、亲疏,只要入了师门,就应该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这一教育思想经历了几千年,时至今天,却被社会不正之风给扭曲成了“有教有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视为掌上明珠,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却见而生厌,乃至寇仇。被歧视的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康,滋生了报复老师、报复社会的不良思想。特别是有些中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把最优秀的师资力量都投入了所谓的“尖子班”,让98%的人作陪读。更有不甚者,社会不良之风入侵教育。家长的社会地位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地位和升学等级。小到排座位,大到评选“三好生”,也是老师班主任衡量之器。孰不知,这些所谓的差生,或是学困生,他们可能比优秀学生更懂得感恩,若干年后,他们再见老师时是那样的热情,对学校教育慷慨解囊!今年我县的划片招生,老师电脑派位,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有教无类”的大爱,不失为社会教育之善举!


2.肯定后进者


俗话说“一娘生九等”,神话中也有“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之传说。总而言之,人与人之间性别、性格、智商、情商等都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在社会上随处可见,而在一个固定的学习集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早在三千年前从事教育的孔子对后进者关爱有加。许多人不屑与不通情理的互乡人交往,但孔子却热情接待慕名拜见他的互乡少年,还教育他的弟子“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进,与其洁也,也不保其往也。”一个人要求进步,这本身就应该予以肯定。一个人再差,其身上也有闪光点。孔子可称得上是“赏识教育”理论的创始人! 


一位美国的校长告诫新来的老师:如果一位学生学业优秀,你要善待他,他可能是未来的科学家,对社会可能有所贡献;如果一位学生学业良好,你也要善待,他可能会返校当老师,成为你的同事;如果一位学生学业一般,你更要善待他,他可能会赚大钱,会给学校捐一笔款子;如果一个学生学业很差,而且经常考试作弊,你更要善待他,因为他将来很可能竞选总统或参议员,成为国人敬仰的领袖。虽然,我们没有生长在美国这样的环境中,但是在中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对学生一碗水端平,尤其是学困生,也就是说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学生,因为善待学生就是善待自己。


 三、以德为先育英才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年轻人,做到了孝悌、严谨、诚实、博爱而又亲爱仁慈,并在这方面行有余力,然后才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作崇,学生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下,“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被一些教育工作者忽视。就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学科来说,许多学校认为这两门学科可上可不上或进行“压缩”教学,受老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学生上这门课也是心不在焉,每逢考试再“临时抱抱佛脚”,以致德行相背,较之甚远。如果还把德育看得无足轻重,那真是愧对古人,也愧对来者的行为。下面,我们不妨浏览一下孔子有关德育教育的思想。


1.义利面前取舍有度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以上两则语录,集中反映了孔子的义利观。毫无疑问,孔子提倡君子之德应“喻于义”,以“义为先”;君子之德应关于道德法度而非产业实惠。自古“笑贫不笑娼”,孔子却提倡“安贫乐道”。他认为不能以正当手段改变贫穷现状,安于贫贱也是美德。他认为吃穿住条件即使很差,其中也有乐趣。个别城区老师在义利面前显然取舍不当,把业余辅导学生,收取学生费用当作第二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也不再用心。较之古人,生活已不致于清贫,但恪守职业道德,无偿或低价辅导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呢?许许多多的农村小学教师为了每个学困生的成长,对留守孩子付予全身心的爱,辅导作业,难道不是值得颂扬的美德吗?


2.勤俭朴素志向高远


书中谈到:孔子认为生活奢侈会导致骄傲,生活过分俭朴会导致执拗。与其奢侈骄傲,不如勤俭而执拗。因为勤俭而犯过失的人很少而少,而奢侈不犯过失的人也很少很少。宋代司马光厉行节俭,以勤俭之道教诲子孙,身后无余财。他的《训俭示康》就是古今论节俭的经典之作。


3.追求真理执著无悔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他不仅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生于乱世,对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不满,便怀着匡正天下的理想探索“挽狂澜于既倒”的良方。他出任国家司法长官,诛杀了乱政惑民的少正卯;他参与夹谷会盟,力挫齐王,捍卫了鲁国的尊严。当政治主张不被统治者采纳时,他便愤然离去。他设帐授徒,传播学术薪火,他率徒周游列国,寻觅思想的知音;他穷古追今,寻觅真理的源头!他颠沛流离,有匡地被围之险,陈蔡绝粮之厄,但是为了获取真理,他却“衣带渐宽终不悔”。


要使我们的国家、民族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我们具有般的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样的道理,要使我们的教师生涯抹上一笔浓厚的重彩,需要我们执著追求教育教学之真谛,勤勤恳恳,不断研究,积极探讨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考察曲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对扬弃地予以继承。习近平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中等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追根溯源,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学校工作需要增强德育的定力,把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当作重要的事来抓,天天抓,时时抓。


《孔子教你做老师》这本书还从“拥有一个潇洒人生”“走出职业伦理误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善把金针度与人”等十四个方面引领我们走近孔子,探讨为师之道。孔子向来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老师!他开私人办学之先河,把教育从官府带到民间;他积极从事教育实践数十载,潜心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作为一线教师,仍然很有必要重温先圣教育教学思想,谨记先师教导,做一名好教师、优秀教师!

附件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