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美育中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反思

发布者:阳柳     所属单位:安源区五陂镇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2016-06-29    浏览数:0

     提高小学生美育中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反思

目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是亦喜亦忧,喜的是对美术教育有了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忧的是这些更新更深的认识落不到实处,有很多学校连专业的美术教师都没有或者很少,很多非专业美术教师在上美术课时就让学生自己画,这样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只有微乎其微,这些学生以后让专业美术教师来上课,也存在脱节的情况。还有一些美术教师只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既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独特的作用,那么,教师们就应该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多让小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生活去欣赏美。

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美,森林、草原、沙漠、海洋等也各有各的美,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多不胜数,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欣赏这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美,引导学生去观察和体验,让学生置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这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生活中美,如龙腾虎跃的喷泉、色彩斑斓的霓虹灯、形态各异的民族服饰等等,这些色彩和线条能直接给予学生美的感受。引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或文化遗产,如古色古香的园林、民居、宗教建筑或是现代城市的建筑,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生存环境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2.让小学生走进美术作品去欣赏美。

美术作品是一件最直观、最值得鉴赏的艺术品,它是人们对于美好景象的“再创造”,它依赖于人类的想象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作品。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感受和认识美术作品,帮助他们结合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促使学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它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经常让小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但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往往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比较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是引导者。教师要选择符合小学生情感的、小学生最感兴趣的艺术品,而其中最能刺激小学生欣赏欲的是那些色彩丰富的作品。因此,让学生最先接触美术作品时可以挑选色彩明亮的,如神秘多彩的《星空》、燃烧的《呐喊》、明亮的《向日葵》等。教师除了讲给学生色彩构图等知识,更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反映的情感。由于小学生的阅历经验不足,教师还应该选择一些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等。这些作品会增加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通过大量的美术作品欣赏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扩大了学生的欣赏面,坚持下去就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3.让学生走进美术评论。

让学生走进美术评论是指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认真地进行理性分析后,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完全体现出个体审美观。小学生学会了美术评论会增加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让小学生观察画面中不同粗细的线条、不同风格的笔法、不同感觉的色彩、不同质感的物体,研究它们会给作品带来怎样的效果。这样很容易把学习技能技巧的层面提高到审美文化的层面上来,增强了小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能够体会体会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精湛的技艺。美术评论可以帮助学生事物和艺术作品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教师选择一幅优秀、健康的艺术作品,它总是集中反映了生活中美好事物和作者正确的审美观念,能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小学生面对一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时,才能逐步地去理解和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进一步能让小学生分清它们的本质,从而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增强他们热爱真善美和憎恨假丑恶的感情判断能力。这种教育正是美术评论活力的特征,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总言之,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美术教育的范畴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课,而是把审美教育寓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当中,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其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自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在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美术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为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注意创设美的情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如在学习《学习服装搭配》中通过让学生学习服装搭配的基本要求外,更要让学生明白服装要满足穿着场合和功能的需要,让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服装进行表演,让他们在创作、制作、展示中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依托教材内容,提炼人文素养,欣赏美术作品是每堂美术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多看多欣赏不同画种的美术作品,可以学到更多的构图知识、绘画用色方法和绘画技能,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而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作为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代表艺术实践的杰出成就,其间容纳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所以对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学习,体验其间种种可言传或不可言传的精神内涵,既丰富了生活积累,充实精神世界,也对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完善其品性人格促进形成基本的道德、价值原则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瑰宝,采用人文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时,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特征,所打上的历史烙印,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和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赏、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并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的同时认识到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人文素养的培养。其实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举不胜举,每节课都利用几分钟时间欣赏一幅作品,让学生超越时空的界线,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地域中遨游,获得多元化文化,陶治审美情操,激发人文素养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2审美活动与道德修养的紧密相联,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提高人文素养

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做事,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因为人们的取舍不同,在做人与做事问题上往往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有些人做事能力较强,有成绩,但忽视个人品德修养,做人的缺陷就阻碍了个人事业发展;二是个人品德修养不错,但做事的本领不强,使得工作难有创新的突破;三是有些所谓的精明人,整天不琢磨事,专琢磨人,见风使舵,搬弄是非。这三种情况都属于做人做事有缺陷,都会妨碍自身的成长进步。只有两者统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学习《策划一次校园活动》一课中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在学习创作中就要求学生学会分工,互帮互助来完成作业,更能体会到如何展示自己的校园之美。让他们在动手中感受到会做人的人有人缘,有得心应手的环境,做事的能力和特长能够得到发挥,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3、在不断完善个性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个性在美术领域中表现得尤为重要,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只有艺术家才需要培养个性,其实并非如此,个性它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美术创作中,个性乃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风格形成的基础。由此可见,在不断完善个性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就十分重要了。从根本上说,学生的造型表现是一种随成长而萌发的活动,随年龄的增长,学生所获得的绘画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这种造型表现是呈一种自然状态。在进行《未来的我》教学时,学生的兴趣产生之后,就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去尝试实践活动,这时是教师启发引导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最好时机。学生为实现自我就会认真地听讲识记,渴望尽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时我们就要进行引导,用课件展示:你梦想着有一天学业有成,头顶博士帽、手持毕业证书站在同学们面前;你曾在梦中穿上威武的军装,庄重地敬上一个军礼;或许你想驾驶属于自己的豪华跑车周游世界;或许你想成为足球明星哪怕是和明星在一起合影留念,也会满足你深藏心底的愿望;或许你想和哈里·波特一起步入美丽而神秘的童话世界;也可能穿上宇航服遨游太空,成为中国第一太空人才是你真正的梦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体验到了创造乐趣,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美术文化的学习中,内心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个性得到了自由的展现,并使其心灵深处扎入了强烈的人文意识,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健全的人格得到了多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通过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