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特质――至圣先师》反思

发布者:谭维霞     所属单位:都昌县蔡岭曙光幼儿园     发布时间:2016-07-01    浏览数:0

 

《中华文化的特质――至圣先师》反思

在这一讲里曾教授提到孔子,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是因为他归纳总结了中华文化的总原则。那么,孔子为何伟大?他又提出了哪些原则呢?

西方人做学问是慢慢摸索,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孔子的伟大在于他述而不作:

孔子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点醒了对“仁”的自觉,挺立了人之道德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仁”理解为是一种在推己及人以至物的过程中所生发出来的对他者生命的肯定和培护之情。由此出发,孔子所开创的儒家要求人们在践行自己的生命活动时,自觉地按照仁道原则行事,在处理人与他人、人与世界、人与超越的天地宇宙、人与历史传统之关系的过程中,自觉地抱持一种通过推己及人以寻求生命心灵间之“同体感通”的“仁者情怀”。由此,儒家把人与他人、人与世界、人与超越的天地宇宙、人与历史传统之间的关系都归结为是一种德性生命精神之间同感与贯通的关系。

只描绘人性的本质。那么,孔子认为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呢?1. 仁被视为人性的本质。对孔子而言,仁是其观念的核心。人性、仁与生俱来。虽然人性本质与生俱来,就如人的成长一样,人性也需要培育和成长。因此之故,孔子才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换言之,人之人性与生俱来彼此相近,但人之习惯、特点、才智、能力却彼此不同相去甚远。孔子将人的习惯、特点、才智、能力等品行概括为知、仁、勇三德。此三德被视为天下之三达德。2. 在孔子看来,人性虽然与生俱来,需要后天的培育和成长,但一些人的人性就其本性来说是无法改变的。孔子将人性总括为三类四种。第一类,就其智慧来说,他们是生而知之的,其智慧是与生俱来的;就其品德来说,是他们本性的自然形成,是安而行之的。第二类,就其智慧来说,他们是学而知之的,其智慧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就其品德来说,是利益趋势他们而形成的,是利而行之的。第三类,就其智慧来说,他们是困而知之的,其智慧是因为困惑从而学习,所以获得的;就其品德来说,是因为被勉强才达到的,是勉强而行之的。.圣人不需要培育和教育,因为他们是生而知之的,其品德是安而行之的。故此,圣人不仅不需要培育和教育,相反地,他们的本性会自然而然来培育和教育他人,因为他们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知、仁、勇三达德。但是,愚人或小人不需要培育和教育,却是因为他们与生俱来的本性无法改变。事实上,仁和勇二德被视为行为的品德,之后的南宋的朱熹认为知先行后,而明朝的王守仁则认为知行合一。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