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2

发布者:万立新     所属单位:进贤县教育体育局少年体校     发布时间:2016-07-26    浏览数:0

至圣先师课后反思

  我们至今不能够动摇的,是关于什么叫做人。孔子对于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答案,他从来没有固定的答案,而是看这个人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才是尊重每一个人。这就形成我们做人的圆通方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长期以来,我们都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偏见,很不好的成见,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完全不了解。一个人不了解自己是最可怜的。孔子冷静下来,考虑了做一个人应该怎么样,而整个中华文化就是要人像人样。但人怎么样才能像一个人呢?对此孟子解释得最好。孟子说,人要跟禽兽拉开距离。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讲究穿衣服,不会东露一块,西露一块。有一天,孟子回家,看到他的妻子衣冠不整,他就非常不高兴,质问他的妻子:你怎么可以衣冠不整?孟子的母亲就说:儿子,你不要这么挑剔嘛,在家里有什么关系?孟子说:在家里也不行,因为这是人跟禽兽的区别所在。

  但现代人是将人与禽兽的距离越拉越近。比如,现在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男的女的,不是紧搂在一起,就是吻在一起。谁不会抱在一起,谁不会亲吻?但中国人知道,我是人,这样做的时候,我会躲远一点,不要被人家看到。因为只有禽兽,才会这样没有羞耻心,人不会。可现在的年轻人都说:外国人可以,我也可以。这样就是跟禽兽学习,就是在走后退路,而不是走进步的路。

  人有食色的需求,这是人性。动物也有食色的需求,那是动物性。但是人会做得体面一点,动物不会,差别就在这里。所谓体面,就是孔子所讲的礼貌的礼,也就是道理的理,这两个字是相通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礼解释成虚伪、形式、投机取巧,这是读书人的不对,不是孔子的不对。

  所以我们真正了解了中华文化以后,我们是很难过、很遗憾的,因为从伏羲氏一画开天到文王写成《易经》之后,真正懂得《易经》的人,只有三个:老子,孔子,孟子。他们的著作都是在宣扬《易经》的道理。

  可是,后代的子孙对这些道理的理解是有误的,而中华文化本身没有错误,是我们理解错了,将这些道理扭曲了,责任在我们自己。

  第三点,我们中华民族不能改变的,就是孔子讲的,礼要从内心发出。现在要礼仪训练,这算什么?做作!中国人的礼,就是我跟每个人感情不一样,所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

  美国人每次见面都说,How do you do?他问你How do you do,是打招呼,不是真的关心你好不好。很多到美国去留学的人都说:美国女孩子对我有好感,每个人看到我都笑。其实她们笑只是因为你是个人,并没有一点点喜欢你的意思。美国人对任何人都不关心,对任何人都止于礼貌。中国人不可以这样,如果一个人一上来就跟我们说:你好吗?那会搞得我们非常紧张。

  中国人要的是从心里头散发出来的关怀,只有内心深处的那种意念,才能够温暖人家的心,而不光是嘴巴很甜。凡是嘴巴甜的人,我们都很害怕。孔子讲得很清楚:巧言令色,鲜矣仁。对于那种礼貌太周到的人,我们要特别提高警觉,因为礼多必诈。

  现在很多人不是学美国的形式,就是学日本的制式。日本是制式化的,日本的电梯小姐,电梯一打开,她马上讲,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欢迎光临)。就算有时候电梯打开,里面一个人都没有,她还是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欢迎光临),岂不是见鬼了?但是她们所接受的训练就是这样的。

  中国人不可以这样,中国人亲疏有别,不会一视同仁。我们现在都标榜要学习西方的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就是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一句话讲完了,当一个人爱所有的人,就表示他不爱任何人。换言之,当一个人喜欢所有的东西时,他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东西了。

  《易经》告诉我们,每个人之间都有不同的关系,而这关系会决定我们对待每个人的态度不可能都一样。凡是对每个人都一样,那就是形式上的礼貌,不是真诚的关怀,那就不是我们中华民族所讲的礼。

至圣先师(4

  中华民族受到老子和孔子这两位圣贤的影响很大。其实中国人读了《易经》就知道,我说两位其实是三位,是好几位,因为中国的数字是变动的。这两位是老子和孔子,他们都确立了一家之言,他们可以代表道家和儒家,可以代表诸子百家,可以代表中华文化。

  中国人只说成一家之言,不说个人的创作,因为我们知道,这些都是集体创作。比如《易经》,绝对不是伏羲氏一个人创作出来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观察体会,慢慢交谈,一画开天形成了无字天书,然后找了个代表,就叫伏羲。《论语》也是孔子跟他的门生不断地讨论,后来他的这些门生将他的话语整理成文,才成为《论语》。我们发现,孔子的著作基本都是学生记载的,孔子自己著写的很少。因为他必须要代表更多的人,才能够为大家所接受。

  现代人都在学西方,动辄我个人的意见。这种人在中国社会是最吃亏的,因为中国人一听到个人意见,心里就想:你算什么?我就是不听你的!中国人讲话一定讲大家的看法,虽然只有你一个人,也要把大家拉下来,这样人家才会听。

  我请教大家,可以将中文的大家翻译成英文吗?我相信即使是英文再好的人,也不能把大家翻译成英文,因为没办法翻,西方人根本就没有大家的概念。虽然我们现在即席翻译的人才很多,外国人讲英语,他马上可以翻译出来,可是要找一个人把我们古老的文化典籍翻译成英文,绝对找不到的,足见我们的文化有多高深。

  我们五四时期最大的问题,就是翻译产生了很多的错误,其中最可怕的就是把science翻译成科学,这是要命的错误。science怎么是科学呢?我们到西方去看看,会发现science是学问,学问包括宗教、艺术等等。但是宗教是科学吗?艺术是科学吗?还有其他的很多东西,也并不能算在科学里面。所以,要用一个涵盖一切的词来与science相对应,那就是学问,学问是涵盖一切的。艺术是学问,宗教是学问,音乐是学问,什么都是学问,但不一定是科学。将学问与科学混为一谈,这是很大的问题,使得我们一直到现在都还深受其害。

  我们现在之所以会不相信有民主,也是翻译错误造成的。民本民贵,我们都接受,但是放眼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老百姓在做主的,因为老百姓连组织都没有,谈何做主?

  西方人开口就要自由,中国人从来不讲自由这两个字。外国人来中国,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你们不争自由?我说:我们争自由干什么?我们自古以来就很自由,用不着现在去争什么自由,只有那些没有自由的,才会拼命去争自由。但是现在的中国人连这个信心都没有了。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天高皇帝远,帝力于我何有哉?懂历史的人就会知道,西方的王是很严格的,要求非常多,所以西方的老百姓没有自由。而中国历代的皇帝,都只要求三件事:一,不要造反,让我们家永远当皇帝;二,纳粮,把你家的粮食分一点给我,要不然我活不了;三,不要令我太难堪。只要百姓不造反,按时纳粮,不给皇帝难堪,皇帝就不会严格管制百姓。试想皇帝在皇宫里面,很少出去,又养了三宫六院,忙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去管制百姓?这样的皇帝也不会专制到哪里去,而且朝廷上的事情,很少是皇帝自己决定的,都是那些文人大臣合议决定的。

  中国人常说集体领导,集体创作,可见中华文化就是大家好好商量,商量出的结果就代表了大家的意见,而这样的意见就很容易贯彻。如果说我个人意见,那别人就心想:你个人的意见是你自家的事情,你有本事去做,我不理你。这就是自找麻烦。

  我们一直误解了,以为一切都是由上往下的,其实一切都是由下往上的,连《易经》都讲气是由下往上的:易气自下生。可见气也是往上走的。为什么中国人老要做气沉丹田的动作?就是因为气往上走,冲到脑袋会发热,要赶快气沉丹田,让脑袋冷静冷静。这样就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是知行合一的,知道了就会马上用,所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没有一样会离开中华文化。

  那么,中华文化从哪里来的?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从一本书来,就是无字天书,就是从那简简单单的一画开天来,那一画开天是我们的宗。宗后来变成了经,经就是经常要遵守的规则,就是不能变的部分。除了不能变的经以外,其他都可以变。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