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特征

发布者:甘俊华     所属单位:丰城中学     发布时间:2016-08-17    浏览数:0

1.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因此它不是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文

化生命力的表现。具有如此强大的文化生命力的民族,

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汤因比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初期,曾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有过一次著名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他指出,

“就中国人来说,几

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现实出这种在政治、文

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2.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中国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

所谓农业文化,

并非说构成这种文化的物态成分中没有其他产业的产品,

而是说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

 

 

黄河、长江哺育的亚洲东部这片肥沃的土地,为中华先民从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优越的

条件。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主体——农民,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

,躬耕田畴,世世代代、

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再生产,

成为国家服役的基本承担者。

这就铸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农业型物态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一格的“实用—经验理性”

,如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重实际而罢玄想的务

实精神,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包含循环与恒久的变易观念,等等。

 

   

在以农业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我国的传统节日,包括

最隆重的春节,

均来源于农事,

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

并不像许多其他民族那样,

节日多源于宗教。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重农思想的产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是财富的来源。

“不耕获,未富也。

”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群体趋向。中国民众

在农业劳作过程中领悟到一条朴实的真理:

利无幸至,

力不虚掷,

说空话无补于事,

实心做事必有所获。

这种农人的务实作风也感染了士人,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正是这种

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发展了实用—经验理性,

而不太注重纯理论的玄思,

亚里士多德式的不以实用为目的,

而由探求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所驱使的文化人,较少在中国产生。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人从小农业的简单

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运思方法是注意切实领会,并不追求精密谨严的思辩体系,他们被西方

人称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农业社会中的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社会再生

产的能力,因而社会运行缓慢迟滞。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很容易滋生永恒意识,认为世界是悠久的、

静定的、中国人往往表现出习故蹈常的惯性,好常恶变。反映在民间心态中,便是对用具追求“经久耐

用”

,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受常,对家族祈求延绵永远,都是求“久”意识的表现。

 

3.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不仅由于氏族社会解体极不充分,还由于此后自然经济长期延续,

“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而这些村社中又包含家庭宗族与邻里

乡党两大网络,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

(中国人注重族姓源流)


4.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长期运作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经济。在这种土壤中生长起来

的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合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

则来自专制君主。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仰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家

国方得以保全,否则便有覆灭崩溃的危险。因此,

“民为邦本”的思想传统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

物。

“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5.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同世界上任何民族一样,在中国的远古时期,也产生过原始的宗教以及对天命鬼神的绝对崇拜。直

到殷商,在意识形态上仍有“尊天事鬼”的特点,

“卜辞”中所记载的,就是殷商贵族的宗教占卜活动。

但是西周之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西周人的观念中,从宗法中产生道德,而道德成为维系整个社会

的根本纽带。宗法道德观念的确立,使神学独断的观念削弱以至被摆脱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

化、印度文化等相区别的一个突出特点。

 

6.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追求人的

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但是,在对于自然

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方面,却受到忽视。儒家思想在这方面表现特别明显。以孔子为例,据统计,

《论

语》中有关自然这是的材料共

54

条,涉及天文、物理、化学、动植物、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现象,

不可谓不丰富,但究其内容都是“利用自然知识以说明政治、道德方面的主张,而不以自然本身的研究

为目的”

。例如,孔子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相反,樊迟问稼穑之事,却被鄙为“小人也”

 

 

儒家这种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7.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中国伦理型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这就是它的经学传统。所谓经学,是指中国文

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有着一以贯之的传统,形成了独自的特色。

 

 

中国学术的发展,就其分别而言,在先秦,是诸子百家之学;在两汉,是经学;而后又有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但从客观上去考察,自汉代以后,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

中国二千余年的学术发展,却是以经学为一大主流。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论是哲学、史学、教育学、政

治学、

社会学、

宗教学,

还是医学、

科学和艺术,

都与经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

在中国古代,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论他的学习兴趣与研究方向最终怎样,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书,不可能有其

它的选择(如五四时期的众多新文化健将)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