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华的特质》——至圣先师课后反思

发布者:张玲玲     所属单位:莲塘第二中学     发布时间:2016-08-25    浏览数:0

中华文华的特质》——至圣先师课后反思

通过聆听曾仕强教授的讲座,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特质有了些许了解。

大哉中华,中华历史上下几千年,我们当然应该感谢我们的老祖宗。第一个应该感谢的是伏羲氏。伏羲氏给我们确立了非常可贵的人本位。西方的文化是神本位,他们认为是神把人创造出来的,而我们则是人把神创造出来的,是人本位。

  老祖宗伏羲氏告诉我们,人要靠自己,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对于这三句话,我相信大家都是深有感触的,任何事情,只有自己是最可靠的,别人很可能嘴巴上说,实际上什么都不做,是靠不住的。

  我们为什么一直到现在都还很感谢孔子?就是因为他有三点是我们没有办法动摇的:第一点,他没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只是把人性描述出来,仅此而已。因为自古以来,什么都会改变,只有人性从来没有变。比如,自私会变吗?现代人自私,古代人难道就不自私吗?将来的人类也不可能不自私的。再看,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会变吗?答案不言而喻。这就是人性,人性是不会改变的。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想要改变中国人的性格,结果改变的只是习惯。很显然,我们把性格跟习惯混为一谈了。以前中国人喜欢随地吐痰,现在没有了,而欧洲人一直都没有改变。因为吐痰是习惯,而不是人性。我们不能将性格跟习惯混在一起,要分开。一个抽烟的人,他可以戒掉,一个不抽烟的人,他可以随时开始抽。这都跟人性无关,只是习惯,而习惯随时可以改变,但是人性永远不会变。

  有人说,中国人喜欢被人家伺候,我不以为然。如果一个人真的把皇帝服侍得很好,皇帝也会讨厌他的。比如高力士服侍唐明皇,那叫一个无微不至,但唐明皇告诉他:我想喝茶,你马上知道;我想换衣服,你马上知道;我想干什么,你都知道,那是你在摆布我,还是我在命令你?可见,中国人不喜欢别人太了解自己,也不喜欢别人替自己作主张。

  中国人是天底下最喜欢自作主张的人,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尊严。人的尊严就是自己可以决定自己,这叫做自主性。否则,如果一个人样样听人家的,那他就是人家的奴才了。

  长期以来,我们都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偏见,很不好的成见,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完全不了解。一个人不了解自己是最可怜的。孔子冷静下来,考虑了做一个人应该怎么样,而整个中华文化就是要人像人样。但人怎么样才能像一个人呢?对此孟子解释得最好。孟子说,人要跟禽兽拉开距离。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所以我们真正了解了中华文化以后,我们是很难过、很遗憾的,因为从伏羲氏一画开天到文王写成《易经》之后,真正懂得《易经》的人,只有三个:老子,孔子,孟子。他们的著作都是在宣扬《易经》的道理。

  中华民族受到老子和孔子这两位圣贤的影响很大。其实中国人读了《易经》就知道,我说两位其实是三位,是好几位,因为中国的数字是变动的。这两位是老子和孔子,他们都确立了一家之言,他们可以代表道家和儒家,可以代表诸子百家,可以代表中华文化。

  中国人只说成一家之言,不说个人的创作,因为我们知道,这些都是集体创作。比如《易经》,绝对不是伏羲氏一个人创作出来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观察体会,慢慢交谈,一画开天形成了无字天书,然后找了个代表,就叫伏羲。《论语》也是孔子跟他的门生不断地讨论,后来他的这些门生将他的话语整理成文,才成为《论语》。我们发现,孔子的著作基本都是学生记载的,孔子自己著写的很少。因为他必须要代表更多的人,才能够为大家所接受。

  那么,中华文化从哪里来的?之前已经说过了,从一本书来,就是无字天书,就是从那简简单单的一画开天来,那一画开天是我们的宗。宗后来变成了经,经就是经常要遵守的规则,就是不能变的部分。除了不能变的经以外,其他都可以变。

  《易经》既然是我们的源头,那么到底它有什么用?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我们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找出来,让大家在这个基础上,把我们的文化复兴起来。复兴不是回到从前,中国人从来不倡导回到从前,我们重视的是未来的发展。所以下一次,我们就要把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易经》,来好好分析一下

 

附件

  • zhonghuakehoufansi(4).docx     下载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