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特质—至圣先师课后反思

发布者:李耘     所属单位:九江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     发布时间:2016-08-26    浏览数:0

听了中华文化的特质—至圣先师这一节课后,获益匪浅。以下是我这节课的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是因为他归纳总结了中华文化的总原则。那么孔子,为何那么伟大?他又提出了哪些原则呢?

     伏羲氏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周文王:用当时的文字整理出来的易经。2500多年前的孔子,被人尊敬的原因是述而不作。孔子的述,是不加入自己的意见,集大成把古圣先贤所有的思想整理了出来。而西方人总是在不断创作,而我们却没有。西方人总是十年二十年就推翻以前的观点,总是以个人的意见出现,不重师承。中国人对老师是非常尊敬的,他只是补充老师的,引申老师的,但不改变老师的。西方是慢慢点点滴滴摸索的,而我们是全盘了解后再动笔的。孔子没有自己的想法,孔子的述是把人性描述出来。自古以来除了人性什么都会变。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喜欢自作主张的人。我们中国人谁都不服谁,他不会迷任何人,适可而止是个不迷性的民族。

    孔子不希望别人把他当圣人孔子的伟大在于他迷而不作,只描述人的本质。那么孔子认为人性的本是是什么呢?

    中华文化就是要人像一个人人。对于这个问题孟子的解释是最好的,人跟禽兽是要拉开距离的。那就是我们的文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讲究穿衣。这是人跟动物的根本所在。人有食色的需求,这是人性。动物也有食色的需求,那是动物性。但是人会做得体面一些,动物不会。差别就在这里。敬神如神在;你不敬神,你就当神不在。他还解释了什么叫做仁?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来问他就给出不同的答案,从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也就是就是顺着别人的心意给出答案。什么叫体面?就是礼。就是孔子讲的礼貌的礼。也就是道理的礼。这两个字是相通的。但长期以来我们把礼解释为虚伪,解释成形式。然后搞得完全是投机取巧。这是读书人的不对,不是孔子的不对。中华文化本身没有错误,使我们理解错了。我们把它扭曲了。我们做错了,责任是我们。孔子讲的礼是说你从内心发出来才算礼。礼由心发。中国人的礼意思是我跟每个人的感情不一样表现出来的方式不一样。我们现在训练成一样。训练成一样的是美国人。美国人纯粹是礼貌。中国人亲疏有别,不一视同仁。但我们学西方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就是对任何人没有感情。当你爱所有人就表示你不爱任何人。当你喜欢所有东西的时候你就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东西了。易经告诉我们每个东西都他不同的关系。这关系决定你跟人的态度,不可能每个人都一样。凡是对每个人都一样,那就是形式的礼貌。没有真诚的关怀。那不叫礼。曾教授指出中华文化的本质是礼,而礼是由心而发的,亲疏有别,因人而异,这与西方重于形式的礼仪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人不崇拜任何人既不不拜偶像,也不崇拜英雄。凡是成功的英雄我们都不拜。我们不要锦上添花,我们只去帮助弱小,这才是我们的名族性。中国人是没有英雄性的民族,我们很平凡中见伟大的人,大家才会长期怀念你。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