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如何渗透家乡人文

发布者:付玲兰     所属单位:进贤县下埠乡下埠小学     发布时间:2016-08-30    浏览数:0

浅谈小学美术如何渗透家乡人文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小学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所以,我认为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渗透家乡人文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在讨论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呢?“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文明之止,人文也。”广义的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自然就是原始的、天然的。我国《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小学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二、美术课堂如何渗透家乡人文

   如何把家乡人文精神渗透到美术课堂呢?渗透并不是指生硬的搬进课堂,而是与美术教学融合在一起,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悄无声息地与家乡人文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生动,课堂气氛更融洽。经过本学期的实践教学,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一)在导入新课时,渗透家乡人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上得是否成功,导入新课效果如何是关键。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导入新课也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方法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标新立异而又不失自然,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周边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情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在学生学习《风景写生》这一课时,我在教学前先让同学欣赏我们上饶市有名的紫阳公园,抛出问题,“紫阳公园”名字的来历,来渗透家乡著名教育学家朱熹的教育思想,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在学生满满的自豪感中进入新的美术教学。

(二)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渗透家乡人文。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美术新课标确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为人文性,美术学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技能的学习是多方面的,但更直接的,更主要的还是靠老师的传授。在小学美术《风景写生》这一课时,在绘画朱熹石膏像时,我向学生讲述了朱熹的一些学习事迹,也让学生自己发言讨论朱熹石膏像的五官神态衣着以及他手中握书的情景。在同学们激烈地探讨时我把朱熹的教育思想适时地渗透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中,传授景物写生的方法。

(三)在作品赏析中,渗透家乡人文

  情感特征是美术审美的一个显著特征,人的情感具有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意义,情感因素往往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因而,作为美化形式的艺术品,不论是侧重于描绘现实的人类的喜、怒、哀、乐等微妙的情绪感受,还是表现内在的性格观念,艺术家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便产生了不同的情感。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换起人的情感体验。在《风景写生(二)》这一课中,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了家乡著名的明清书院”鹅湖书院”,了解了鹅湖书院的的背景,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了,是我们家乡的四大书院之一,保存最完好的,讲述了明清时的学堂的作用,同学们听得目瞪口呆,作为家乡一份子,自豪感油然而生。对家乡文化遗产的保留也生出深深的责任感,传承家乡人文精神已悄然根深蒂固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四)在课堂作品评价中,渗透家乡人文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纯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讲授《风景写生》这一课,在学生对作品评价时,让学生了解鹅湖书院相关的历史背景及重要事件,学生对家乡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对家乡的热爱也更加热烈。在评价自己手中画的家乡美景也就更加的自豪。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都意犹未尽,对家乡的人文深深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人文素养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课堂不仅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美术教材中的各种人文因素,结合环境、学生因素,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从而使美术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和发展情感的活动。

美术教材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要求教师在教材使用、教学实施、学生学习中不仅让学生掌握美术文化背景、内涵、利用环境资源,做好教材的校本化建设,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年龄性格特点、个别差异,关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学科知识增长、美术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人格逐步完善,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美术在塑造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学生自身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日益重视提高人文精神和文化素质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机构开始将美术视为最重要的人文学科之一。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创设人文视野下的开放、多元的综合艺术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形式势在必行。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