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精髓

发布者:王冬云     所属单位:南昌市第十七中学     发布时间:2016-08-31    浏览数:0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流传不息的古老文明。中华帝国与其他古老帝国一样,由原始部落不断地和其他部落联合,再扩张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帝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当然也曾受到外族的侵入或统治,然而入侵者自己总是迅速地被同化、被融合,这也说明了中华文化其中必定有其博大精深的气质。
  那么,究竟这个优秀的民族--中华民族该如何解析呢?它又包括哪些人?一般外国人的书写工具解释得极为简单,不论是“中华民族”抑或是“汉族”、“中国人”,他们都管它称为CHINESE。实际上,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全族及华夏民族的总称。中国的名称最早出现于西周,是因天子所居之城处于中央地带而取名的;而华夏则只以夏朝作为原始阶段、以西安华山作为原始部落的族称。中华民族乃是以汉族为主,包括海外华人及中国境内56个少数民族所统一而成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这五千年长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她绵延起伏、生生不息、和谐万古,迄今成为世界人类史上没有中断的唯一文化。也因为如此,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打口号喊文化、翻历史写文化、搞教育也讲文化。然而,文化是什么呢?没有人说得明白。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领域上的习俗。中国由海洋、沙漠、高原及绵绵不绝的丘陵围绕而成,形成一个孤立的状态。在封闭的地理条件下,中国就自然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文化。
  当研究其他古文明时,现代人已无法解读他们祖先的文字,以致难以了解自己的文明始末;而现代的中华民族却仍能读懂几千年前的文字,在发达前进的社会中追朔古老绵长的文化。汉字是经过长久历史流传下来的,也是唯一现存的表意文字,因此在研究中华文化上扮演了重要的地位。
  大一统,并有一权威代表                                             
  古时候的人们喜好全体出没的羊,“祥”、“善”、“美”都以羊来比喻好的事物;反之他们排斥相互撕咬的狗,因此把狗用作比喻不好的事物:“狗眼看人低”及“猪朋狗友”。归根到底,中华文化是一种农业文明。中国内陆河流多不胜数,人么利用河流进行农业耕种,一旦河水泛滥便会摧毁所有的农作物,因此水利修建对人们来说极为重要。人们聚合在一起,并在其中产生了权威性领导以指使修建工程。这形成了与西方人强调独立价值的文化性格不一样;中华民族更强调的是大一统,并有一权威代表。(我想这也是中国不愿意让各地域独立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农业背景下,也同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阶级、身份之分。相对于西方人,中华民族是十分重视身份地位的。在家庭里,即使长辈的观念错误,后生也不能反驳,反驳就是不孝;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也不可能如朋友一般玩笑嬉闹;更别说在国家里,人们尤其歧视比自己弱的人,而仰慕强者。
  吃文化
  人们缺乏的事物往往越显得重要。在每天都必须担忧温饱的农业社会,吃在中华文化中比重比更大了。俗语说:“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中华民族什么都能拿来吃,这说明了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中华饮食同样拥有大一统的体现:中华菜总是把材料搅在一块儿一起煮,大家坐在圆桌上夹来不同的菜色,这才一并吃下;而西方人则喜欢吃单一、独立的菜色,每个人一碟牛扒坐在长桌上津津有味地吃着。
  身处在自己无法把握命运的农业社会,让中华民族对天更是敬畏有加:收获要祭天答谢、外出要求天保佑、做坏事也觉得天有眼。他们把天道德化、拟人化,种种的自然现象皆被描写成雨神、雷公、风婆婆。因为存在着一种渺小意识,所以人与人之间也抱有中庸的态度,至今仍可在中华民族身上寻找到深刻的烙印。这里又存在着中西方文化的落差。西方人敢于毛遂自荐,肯定自己的价值;中华民族却希望不偏不倚、不多不少,往往使用“不错”、“还好”来表示满意,即使精心准备了一顿饭,却还道称是粗茶淡饭。这些举动也是儒家所说的“和谐意识”,把握事物之度以获得和谐关系,避免人天、人际甚至国家的对立及冲突。
  随着中庸意识的产生,人们也会有一种在困惑中所出现的反思情绪—忧患意识。这一意识对历代的仁人志士也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最显著的例子便数五四运动及洋务运动,它体现出民族对其本身的衰弱危机作出的挽救,即便是漂洋海外的华人,在力争民族权益的事件上也都能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殊的忧患意识。它使一个民族在严峻的现实挑战面前,怀着强烈深沉的使命感及责任感,去扛起时代的重任,从忧患到最终突破困境。
  礼仪道德
  在中华民族身上,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文化品格,就是礼仪道德。中华民族很早就意识到礼仪道德在人际关系起着的重要作用。有无德行成为人们评价人格的直接依据。当人们的评价演变成一种舆论时,套鲁迅的一句话:舆论可以杀人,便可看出中华民族对礼仪品格的看重。因此,德行在几千年的熏陶下,更发展成了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人人皆以仁为中心,凡是从义出发,哪怕是与人相处也要与有仁有义的人相处,不少家长仍教唆孩子“别与某某某相处”的带色眼镜的狭隘思想。
  礼仪道德再次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中华民族所论的教育并不像西方人的知识教育,他们更偏重于伦理、人格的教育。父母可以忍受孩子没有成就、不务正业,但却不能够接受不小的孩子。再细致地分析下去,还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提倡礼治;而西方人却崇尚法治。
  从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来看,农业文化对于历代仁人志士都起着推动的作用及积极的影响。我们站立在前人的肩膀上瞭望未来,必定得更了解自己的文化,从文化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并取长补短,方能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扬光大。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