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特质—至圣先师》课后反思

发布者:杨飞飞     所属单位:全南中学     发布时间:2016-08-31    浏览数:0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至圣先师》课后反思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所谓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即为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收到如家思想的影响以至根深蒂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文化的特点也就是如家思想的特点。下面我们从儒家思想的核心学说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他在倡导的基础上,進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大同的理想难以实现,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会的理想: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是谓小康。(《礼记·礼运》)这是初步贯彻的精神的社会。
在孔子看来,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

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因为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行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违礼。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不能自法侯出更不允陪臣执国命。在家庭方面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因此,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且还通过编修《春秋》,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進行了讥刺贬斥。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他的上述思想成为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心理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和、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件

  •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至圣先师》课后反思.doc     下载
评论
发布

2015年